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的全部意思,準確點

2022-01-14 01:19:04 字數 6765 閱讀 6627

1樓:情歌悠揚

志南和尚的《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意思其實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我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楊柳枝隨風盪漾,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裡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

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鬱。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

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柺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柺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柺杖才成為柺杖,如沒有了人,柺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

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

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鬱,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兩句是說在二月天裡,沾人衣服直要潮溼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溼」是似溼未溼,欲擾猶溼,溼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

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捲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氣。

如雲:「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朱熹能為其詩作跋,在當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時的影響。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雲:「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鑑。」就是說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

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準,才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讚。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並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準。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並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鍾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

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

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

」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穫。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2樓:範曉紅

我在參天古樹的濃夢上下家了,大盆的小船的住著累,坐的柺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人面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臺

3樓:佳人醉月

絕句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參天古樹的濃蔭下,繫了帶篷的小船,拄著藜做的柺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

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的全文,急求

4樓:王仕節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註釋】:1.短篷——小船。

篷是船帆。船的代稱。2.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

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

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絡起來。

"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

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

"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5樓:猶吊遺蹤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南宋的志南和尚所作《絕句》全文拼音是什麼?

6樓:_米酒

jué jù

絕句gǔ mù yīn zhōng jì duǎn péng , zhàng lí fú wǒ guò qiáo dōng 。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zhān yī yù shī jìng huā yǔ , chuī miàn bù hán yáng liǔ fēng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處】

僧志南(南宋)的《絕句》。

【註釋】

1、古木:古樹 2、陰:樹陰 3、短篷:有篷的小船 4、杖藜:即「藜杖」,長老了的藜做成的柺杖。

【韻譯】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把小船繫好,拄著藜仗慢慢地走過橋東。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故意要打溼我的衣服,下個不停。暖風拂面而來,帶著楊柳清新的氣息,令人陶醉。

【鑑賞】

《絕句》這首詩寫詩人僧志南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東」有時是「春」的同義詞,詩人僧志南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古木陰中系短篷。」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

7樓:傾城低調不奢華

原文: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翻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我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楊柳枝隨風盪漾,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賞析:詩寫的是二月天裡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

短篷即小舟。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鬱。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

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

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8樓:鄭邦姓念露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意思其實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我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楊柳枝隨風盪漾,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裡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

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鬱。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

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柺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柺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柺杖才成為柺杖,如沒有了人,柺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

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

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鬱,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兩句是說在二月天裡,沾人衣服直要潮溼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溼」是似溼未溼,欲擾猶溼,溼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

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捲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氣。

如雲:「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朱熹能為其詩作跋,在當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時的影響。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雲:「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鑑。」就是說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

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準,才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讚。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並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準。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並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鍾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

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

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

」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穫。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南宋僧人志南的注拼音,南宋僧人志南的 絕句 注拼音

志南和尚的 絕句 注拼音,如下 絕句 m y n zh n j du n p n 古 木 陰 中 系 短 篷 zh n l f w u qi o d n 杖 藜 扶 我 過 橋 東 zh n y y sh x n hu y 沾 衣 欲 溼 杏 花 雨 chu mi n b h n y n li f ...

南宋偏安腐朽的原因,南宋偏安什麼意思?

宋朝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地位。縱觀我國曆史,北宋和南宋都屬於我國經濟 文化的繁榮時期。然而,南宋也是我國所有大一統朝代中疆土面積最小的。大家都知道,自從靖康之變以後,北宋被金軍所滅,康王趙構流落江南,將朝廷臨時安置的地方,稱之為臨安。那麼南宋的君臣們為何不積極北伐收復中原呢?其實,說南宋君臣...

絕句志南是寫雨的還是春風的

釋志南的 絕句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杖藜扶我 是將藜杖人格化了,把犁杖寫成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扶人前行,使人有親切感和安全感,從而遊興大發,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 有些時候便是 春 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