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要裁撤三藩呢,康熙為什麼要裁撤三藩,三藩做了什麼事情?

2022-02-01 04:34:55 字數 5367 閱讀 4002

1樓:sqc猥猥瑣瑣

清軍定鼎中原後,曾利用明朝降將到江南平定反清勢力。由於這些人戰功赫赫,清廷對他們加官進爵,其中以「三藩」比較著名。三位藩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尤其是吳三桂,他甚至還有人事任免權,可以不受朝廷約束,自行任免地方官,時稱「西選」。

吳三桂野心很大,他在雲貴地區暗中集結兵馬,與蒙藏結交,早有不臣之心。

耿精忠在福建也有不法之事,欺壓良民,還信奉讖緯學說,相信「天子分身火耳」,覺得耿氏一定會更進一步,其人甚為精明,卻沒有忠心耿耿對待朝廷。

尚可喜老弱多病,日常政務都由其長子尚之信處理。而尚之信卻不務正業,喜好聲色犬馬,對尚可喜不忠不孝,還想早日繼承王位。尚可喜被迫無奈,上書朝廷,希望回遼東養老,留他兒子鎮守廣東。

康熙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認為能夠藉此裁撤三藩,於是說:如果尚可喜迴歸遼東,尚之信在廣東,不免父子相離,所以還是父子倆帶領全部人馬一起回遼東。表面看是康熙給他們父子團聚的機會,實際上是想清理割據勢力。

吳三桂、耿精忠得知訊息後,開始焦慮不安,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他們也向康熙上奏摺,「仰懇皇仁,請撤安插」,看朝廷的反應。

「三藩」一起上書要求「安插」,很快就引起遍野振動,也是一個訊號。康熙與大臣商量對策時,有人主張撤藩,比如明珠、張英等人;也有人覺得事關重大,不能貿然動手,比如索額圖等人,兩派人爭論不休。

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早已看出吳三桂等藩王的不臣之心,認為裁撤亦反,不撤也反,那不如先發制人。所以康熙下令,「從其所請」,同意三位藩王離開駐地,並迅速派出接收大員到三藩駐地商談接管問題。

2樓:雙魚明月

因為當時這些藩王的勢力都太大了,所以必須要打壓一下。

3樓:帥

因為三藩的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威脅了康熙的統治和皇權地位,除掉他們,才能鞏固統治。

4樓:二丁目木木木

因為三藩的勢力太大了,都已經威脅到了他的皇位。所以康熙一定要撤三藩,加強自己的皇權。

康熙為什麼要裁撤三藩,三藩做了什麼事情?

5樓:職場達人陶陶

康熙之所以要撤掉三藩是因為三藩在清朝的勢力太大,而且這些三藩都是前朝留下來的漢臣,康熙皇帝怕他們有不臣之心,所以要堅決下令撤掉三藩。這些三藩就是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他們在朝中根基深厚,而且行事很狂張,就連皇帝都得給三藩面子,都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

可是這讓康熙非常不滿,康熙可不慣他們這毛病。既然三藩是一個危險的存在,那康熙就要拔掉這個障礙。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三藩遠在邊關,朝廷每年都要分撥一半的銀子給三藩養兵馬,這讓清朝的發展很受限制,所以說康熙皇帝養不了三藩就把他們廢除掉。

吳三桂這些三藩在清朝入關的時候就為清朝建立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他們一直持寵而嬌。在康熙之前,清朝為了穩定漢人的情緒,為了不引起動亂,所以一直對這些三藩好吃好喝供養著。但是康熙上位後,他們看康熙年少好欺負,就越來越放肆,所以康熙對三藩恨之入骨。

三藩不僅在軍事上握有清朝一大半的軍權,而且還掌握著清朝的經濟命脈。可以說三藩擁有了反叛清朝的能力,養虎為患,康熙皇帝不會容忍三藩一直強大下去,最後吞噬了整個清朝,所以康熙皇帝先下手為強,當時不動三藩,他們會造反,動了三藩他們還會造反,權衡利弊下,康熙不能再拖著清朝陪他們玩下去了。所以就下決心撤藩。

6樓:來自大明寺害羞的跳跳虎

因為康熙已經看到了三藩的強大,如果繼續讓他們這樣子下去,很可能對國家的控製造成影響,所以才要撤三藩!

7樓:雙子顧大貓

因為三藩的存在威脅到了康熙的統治,所以他才會堅決要削藩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們這些人權利太大了,所以康熙才要打壓他們收回權利

9樓:

感覺可能是威脅到了康熙一定的利益關係,所以才會這樣去做。

康熙為什麼要撤三藩?

10樓:匿名使用者

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11樓:

久離王朝即為王,對於王君來說不允許江山被人染指,會清除一切威脅。

12樓:雲林山人

因為三藩的存在已經威脅到大清王朝的**集權制!

13樓:曾經的任性

因三藩的勢力將要蓋過大清皇室,極大威脅著康熙的帝王政權,撤三藩非常必要。

14樓:匿名使用者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三藩擁兵自重,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非常大,遠遠超過當地地方**,而且還可掌控當地軍隊以及稅賦等。

15樓:

因為測三方可以給國家節省大量的錢,這是一方面,贊一個,擁兵自重,統治全國不利

16樓:小小鍋蓋

三藩越來越大,各藩王暗自招兵買馬,擴大軍備,清**每年還給予補貼!

南明勢力殘餘以及地方起義軍還未剿滅!北方準葛爾部造反,當時政局不穩,裁撤三藩是一項國策

17樓:新左右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

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 賦等。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

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早在順治死時,吳三桂擁兵北上入祭,兵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吳三桂生變,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康熙帝親政數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鎮之得失,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康熙六年,吳三桂以目疾請解除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以相試探。康熙帝命吳三桂將所管各項事務交出,責令雲貴兩省督撫管理。雲貴總督卞三元、提督張國柱、李本深合詞請命平西王仍總管滇黔事務。

康熙帝以照顧吳三桂身體為理由,予以拒絕。

202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朝廷意旨。

經戶、兵二部確議,吳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領官兵家口應俱遷移。疏下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學士索額圖、圖海等多以為三藩不可遷移。惟有刑部尚書莫洛、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力請徙藩。

康熙帝再命議政王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會同確議,畫一具奏。諸王以下所見不一,仍持兩議。康熙帝考慮到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以為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宿衛京師,諒吳、耿二人不能發動變亂。

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

康熙為什麼要撤三藩

18樓:秋媚讀史

清軍定鼎中原後,曾利用明朝降將到江南平定反清勢力。由於這些人戰功赫赫,清廷對他們加官進爵,其中以「三藩」比較著名。三位藩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尤其是吳三桂,他甚至還有人事任免權,可以不受朝廷約束,自行任免地方官,時稱「西選」。

吳三桂野心很大,他在雲貴地區暗中集結兵馬,與蒙藏結交,早有不臣之心。

耿精忠在福建也有不法之事,欺壓良民,還信奉讖緯學說,相信「天子分身火耳」,覺得耿氏一定會更進一步,其人甚為精明,卻沒有忠心耿耿對待朝廷。

尚可喜老弱多病,日常政務都由其長子尚之信處理。而尚之信卻不務正業,喜好聲色犬馬,對尚可喜不忠不孝,還想早日繼承王位。尚可喜被迫無奈,上書朝廷,希望回遼東養老,留他兒子鎮守廣東。

康熙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認為能夠藉此裁撤三藩,於是說:如果尚可喜迴歸遼東,尚之信在廣東,不免父子相離,所以還是父子倆帶領全部人馬一起回遼東。表面看是康熙給他們父子團聚的機會,實際上是想清理割據勢力。

吳三桂、耿精忠得知訊息後,開始焦慮不安,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他們也向康熙上奏摺,「仰懇皇仁,請撤安插」,看朝廷的反應。

「三藩」一起上書要求「安插」,很快就引起遍野振動,也是一個訊號。康熙與大臣商量對策時,有人主張撤藩,比如明珠、張英等人;也有人覺得事關重大,不能貿然動手,比如索額圖等人,兩派人爭論不休。

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早已看出吳三桂等藩王的不臣之心,認為裁撤亦反,不撤也反,那不如先發制人。所以康熙下令,「從其所請」,同意三位藩王離開駐地,並迅速派出接收大員到三藩駐地商談接管問題。

吳三桂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得自己騎虎難下,當朝廷的欽差大臣到雲南後,他表面上恭敬,擺出一幅事事配合的姿態;暗地裡卻做謀反的準備,除了與另外兩藩密謀外,還封鎖所有的對外交通要衝。

當一切準備就緒,吳三桂徹底反清,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對外宣稱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為復大明江山,希望能夠爭取漢人的支援。

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後,另外兩藩也開始響應,連鄭經也表示要渡海助戰。一時之間,整個東南半壁都成了反清的天下。北方的王輔臣、察哈爾蒙古貴族也開始響應,朝廷一度震驚,甚至有**「即遣妻子回原籍」。

秋媚說:「三藩之亂」是朝廷與地方、皇帝與臣子矛盾無法調和的必然產物。在這個事件中,年少輕狂的康熙需要負主要責任,是他錯誤的撤藩策略逼反了吳三桂等人。

康熙的決策失誤,造就的就是一場生靈塗炭。倘若他能有步驟地一個一個地撤或者再等幾年,等吳三桂去世後在動手,付出的成本就會低的多。康熙削藩,也能看做一次清朝版的「鳥盡弓藏」,吳三桂等功臣即使不反,康熙也不信任,沒有安全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戈一擊,萬一成功了呢?

1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清完全是招抄明朝,明朝初期就是藩王朱棣造反得了天下,所以削藩是早就有預謀的,而各藩王也都早有準備,尤其是被多爾袞給欺騙的吳三桂跟孔有德 耿仲明 尚可喜不同,他以前可是個大忠臣,是唯一給崇禎披麻戴孝報仇雪恨的,也是主張要借兵勤王之後要恢復朱明江山同後金劃江而治的,所以他被欺騙之後就準備大量的兵馬錢糧了。

四個藩王到了康熙的時候剩下三個,但是和朝廷要的糧餉實在太多,一是朝廷負擔不起了,二是不能再等了,再等對方就做大了。三是還有蒙古和鄭明虎視眈眈,所以削藩是宜早不宜遲了。

還有一點就是清朝正牌王爺都沒有封地,更何況漢王了。

對於吳三桂這個人我們要重新認識,因為他是清朝反對的,我們自然就要擁護。看看反對吳三桂的都是誰,清朝和清朝的既得利益者,更包括了包衣奴才查良鏞,所以我們在鹿鼎記**裡看到的是英明的康熙和壞蛋大漢奸吳三桂,反清復明那些志士反的只是吳三桂而不是康熙,這些志士沒等反就先內鬥,這都是包衣奴才查良鏞這位英籍友人寫的,他的奴才思想還要強灌輸在我們的腦袋裡,可謂無恥!

三藩那麼強壯,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

由於吳三桂老了。只有這個原因,沒有其他。吳三桂反清,不是沒人支撐,而是應者聚集。這不是由於吳三桂有多好,而是滿清控制太惡劣,天下人底子不服,有吳三桂挑頭,南邊應者聚集。吳三桂確實是個奸細王八蛋,引滿清入關,並且親手縊死了永曆帝,可是滿清連他這個奸細王八蛋都不如,人民天然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支撐吳...

康熙為什麼要把十三阿哥圈禁十年清朝康熙為什麼將十三阿哥胤祥圈禁了十年

康熙四十三年節1704年 前後,皇八子允禩的老師何焯在給家人的信中,稱 十三殿下 指皇十三子允祥 乃康熙帝所 鍾愛者 不足20歲的允祥受到皇父的器重,連供職清廷的漢族文人也一清二楚。諸皇子內,允祥與四兄胤禛一向要好。雍正八年 1730年 允祥去世後,雍正帝在祭文中寫道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

康熙為什麼要殺吳三桂

康熙為何打吳三桂 清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穩,尚需明朝降將為之平定鎮守南方,並且滿清八旗軍兵力有限,入關後,面對義軍與南明 的反抗,不得不儀仗前朝降官降將,因此三藩勢力逐漸養成,他們即是清朝最為有力的左膀右臂,同時也是皇室最大的心腹之患。康熙打吳三桂 滿清入關後,經過二十餘年的抗戰,終於肅清了義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