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

2022-02-22 10:09:49 字數 4830 閱讀 9553

1樓:楊楊寫文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孟郊登科進士之後,心中喜悅之情難以訴表,於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最後光宗耀祖。

中國科舉制度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從公元606年隋唐大業二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公元年1905的清末,科舉制度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在這一千三百年間,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便是通過逐級考試的方式向上攀登。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一、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稱謂的由來

在明清制科舉制度下的秀才稱謂,可能並非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覺得它是最低一級的功名,便覺得取得秀才功名就簡單了。事實上,在考取秀才功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分別是縣試和府試。

通常來說,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功名的時候,要先在每年的二月去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縣試通過之後,還要在四月份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這兩次考試均通過之後,方能參加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若是院試不通過,則此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被稱為童生。

倘若能夠通過院試這一道門檻的話,那麼就可以恭喜對方終於成為一名擁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了。此刻,他基本上已經踏入了仕途的第一步,儘管距離當官還遙遙無期,但起碼已經有了個盼頭了。

成為秀才之後,讀書人就有資格進入縣學或府學進行讀書,並且,一旦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得到官方的錢糧補助。另外,可能很多人以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可以準備考取舉人了。沒錯,的確可以這樣,但同樣過程也不簡單。

各地考中秀才的讀書人要在縣學或府學讀書,但每年還需要參加歲試,歲試結果評判分為六等,只有

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科試,同樣科試也分為六等,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鄉試。只有通過鄉試之後,才能被成為舉人。

想來很多人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場面,但凡是一些考中舉人功名的讀書人,都會被稱呼為「老爺」,這是因為秀才一旦中舉之後,就可以說是徹底踏入仕途了。相當一部分舉人並未有官職,但同時也有一部分舉人可以直接當官了。

但無論怎麼說,這跟之前秀才時期的生活水平都時天差地別了,可以說,一旦中舉,那層次就不一樣了。

考中舉人的讀書人可以選擇做官,但同時可以選擇繼續參加會試,會試三年一科,讀書人必須前往京城參加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倘若能夠會試中第,則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這算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了。

倘若能夠考試通過,舉人功名便就成了進士功名了。進士功名分三等,又叫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分別問狀元、榜眼和探花,通常這三人直接是留在皇帝身邊做官的,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如此,可能就有些人好奇了,那古代讀書人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功名相當於現在教育的什麼級別呢?

說實話,因時代不同的緣故,這一點還真不好比較。只能粗略的推測一下,可能也不夠準確。

二、級別對比

從古代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的前後變化來看,似乎對應著現在教育中的大學生。更確切的表述一下,應該是對應著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因為最起碼讀書人有了秀才功名之後,等級一下子就提升了起來,別人一聽說是秀才,便會立馬羨慕起來,這跟以前的大學生是一樣的。

更何況,秀才中比較優秀的,還會在縣學或府學中受到錢糧補貼,這一點跟優秀的大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情況有點類似。另外,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已經可以通過蒙學的方式來謀生了,也就是說,就像大學生畢業之後當小學老師一樣,水平等級也差不多。因此,古代的秀才對應現在的話,那就是大學生了。

若是舉人的話,那水平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因為一旦有舉人功名,即便不去繼續參加科考,也能選擇去當官了。即便只是一些知縣、知府等小官,但也踏入了官僚階層,成為了「老爺」。

放在現在的話,就好像碩士博士或者鄉鎮書記一般。

從這方面來看,舉人就跟現在優秀的大學生畢業之後考上了公務員一樣。在學歷水平上,大概能相當於清華、北大等知名學校的畢業生吧。當然,在謀生能力上,舉人絕對要強上很多。

畢竟,舉人「老爺」在古代是很受歡迎,很受眾人巴結的。

倘若是進士的話,那這個跨度就比較大了。因為進士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從這個規格上來說,貌似現在教育也沒有達到這樣「豪華」的程度。類比現在的話,只能說中科院院士同一級別的選拔確定很類似,在地位方面有一點可比性。

因為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少說也是一方大員,優秀的進士甚至直接在皇帝身邊聽差,進士前三甲的意見,皇帝都會慎重考慮。所以類比現在的話,只能拿中科院院士相比較了。

說到這裡,大家想必也會有些疑惑,那就是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其知識水平跟現在大學生或者院士的水平一樣嗎?

同樣的道理,因時代的不同,這裡只能做一個大略的估計。

三、知識水平對比

因為古人科舉考試的內容跟現在考試的內容差別太大,因此直接比較的話,很明顯是無法得出一個結論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側面進行一個粗略的推斷,以此來比較一下古代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和現在大學生的知識水平。

古代科舉考試大家都知道,基本上考的都是《詩》、《書》、《禮》等經義,嚴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進行破題、寫作等等,除了文學水平之外,還特別講究「政治」水平。

因時代的侷限性,秀才、舉人的見識可能比不上現在的大學生。但其記憶能力和國學廣博之處應當是要超出大學生很多的。因為秀才和舉人這一類的讀書人,通常在參加考試或者參加詩文活動時,都會引經據典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跟現在大學生查資料、查文獻很方便不同,古人查資料很麻煩,因此在學習的時候,會直接把「經典著作」通讀背誦下來,甚至全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在被考校的時候,張口就能引經據典,就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而進士和院士的知識水平對比,應該同樣很類似。但是院士跟進士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院士的知識水平是非常專業的。這並非是說進士不夠專業,而是院士在自己的領域足夠專精,這一點應該是進士比不了的。

從這方面來講,說是知識水平的對比,不如說是古今讀書人在各自領域進行的對比。但無論怎麼說,古代的秀才、舉人以及進士,跟現在的大學生和院士確實不好比較,只能片面的從某一方面進行對比一下。至於孰強孰弱,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結語:進士是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而殿試第一名又被稱為狀元。也就是說,古代讀書人最高功名為狀元,這可不是現在的高考狀元能夠比的。

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存在期內,狀元總共也不過五百餘人。其中,整個唐朝有狀元一百三十九人,宋朝一百一十八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九十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可見,古代的狀元還是比較稀缺的。那麼,關於古代讀書人的功名,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古代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的前後變化來看,似乎對應著現在教育中的大學生。更確切的表述一下,應該是對應著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大學生。

3樓:孤獨的yu呀

舉人相當於考上了大學讀了本科生有了本科生學歷,進士相當於高考中的省狀元有了碩士生學歷,

4樓:南弦

舉人相當於現代教育中的碩士學位,而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中的博士學位。

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5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碩士;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6樓:紙墨成殤

「秀才」相當於大學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科舉考試的介紹: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2、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3、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7樓:蒼玉蘭閃煙

你說的這些和現在的學歷沒有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古代的秀才 舉人 進士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高中生 不過他們的書讀的簡單 不象現在我們要全面發展 古代的秀才 舉人 進士等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秀才相當於研究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

古代的舉人 進士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首先我們來關注秀才,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色彩考試只是當年的一個童考,參加的人一般都是小孩們,當然也有大人,難度就相當於現在的小升初。說起秀才就想起了同福客棧的呂秀才,從他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秀才,在當時並不是非常優秀的群體,這個群體只是做著普通的工作,並沒有特什麼特殊的待遇。歷史資料記載,秀才所獲得的...

古代考上舉人,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應該相當於高考狀元,現在的狀元一詞也是由以前流傳下來的,所以古代考上舉人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狀元。以前的舉人應該和現在的高階公務員一樣,比現在的公務員的身份還要高一點,畢竟以前的舉人可以直接當官了。我感覺古代考上舉人的人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狀元。因為以前人的學歷都不太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