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劉璋後,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2022-03-25 01:00:10 字數 1742 閱讀 5407

1樓:我愛你中國

因為張飛、關羽、法正、諸葛亮,每個人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而趙雲跟他們比差很多,因此沒有被賞賜。

2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趙雲只不過是劉備的護衛,沒有很多軍功,所以沒有賞賜。

3樓:靈魂忍者

因為趙雲沒有立下什麼功勞,趙雲一直跟隨劉備的身邊,沒有機會立功。

4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趙雲並沒有什麼軍功,他只是劉備的護衛統領,其職責是保護劉備的安全。

劉備留關羽守荊州,為何不把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5樓:

劉備不把諸葛亮留在荊州,是因為諸葛亮的作用法正沒法取代的,劉備要奪取和控制益州,少了諸葛亮不行。

劉備在剛入川時其實帶的部隊不多,在得到劉璋加強,又吞併了白水軍以後也才3萬多人。而且劉備只帶了龐統、黃忠、魏延等人,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在了荊州。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把當時手下最主要的部下都留在了荊州。

劉備這個安排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入川以後並不是馬上和劉璋翻臉,而需要時間熟悉一下川中情況,因此開始並不需要太強的力量。而荊州是自己的根本,必須留下足夠可靠的人和部隊守衛,所以他才會把諸葛亮等人和大部分部隊都留在荊州。

但是在他決定向劉璋動手以後,那麼就要快刀斬亂麻,儘快解決劉璋,避免戰事長期化。所以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劉備不是在龐統死後才調諸葛亮等人入川,而是從葭萌關起兵以後,就直接命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從荊州率援軍分路入川,和自己一起攻打劉璋。

而此時除了龐統,法正也在劉備身邊,荊州這一路張飛和趙雲都是武將出身,諸葛亮顯然不可或缺。

在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的作用就更大了。在正史上,諸葛亮的政治才是他的最長項,而法正長於謀略,在內政上比諸葛亮差得多,劉備手下其他人也無法和諸葛亮媲美。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又開始協助劉備整理益州的政務,加強對益州的統治。

像治理益州的律法《蜀科》就是諸葛亮主持起草的,而因為《蜀科》過於嚴厲,法正一度還提出反對意見,諸葛亮則以《答法正書》闡明瞭實行嚴法的必要性。從事後的結果看,諸葛亮的決定是對的。也正是靠了諸葛亮,劉備才能在短時間內鞏固了在益州的統治。

而在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大戰時,也是諸葛亮留守益州,排程軍需糧草,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相比之下,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並不需要諸葛亮去穩定政局,所以劉備不可能把諸葛亮調往荊州協助關羽。倒是如果龐統不死的,法正和龐統中一人可以調到荊州協助關羽處理軍務。

正史中法正與諸葛亮相比,劉備更信任法正嗎?

為什麼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高於諸葛關羽張飛

6樓:國易堂

劉備能夠入蜀,主要是由於張鬆、法正等人的計策,詐劉璋而迎劉備。劉璋派法正孟達各領二千人赴荊州歡迎劉備入川。劉備此時雖然高興,但畢竟信不過這些蜀人,於是奪法正兵,全部交給孟達率領,留守於荊州,受諸葛亮和關羽節制。

讓法正以謀士身份隨從入川,同為謀士的還有龐統。 --此時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還遠遠不能和諸葛亮、龐統等人相比。 入蜀之後,糊塗的劉璋居然沒有問一問自己的四千兵跑到**去了,孟達又跑到**去了,待劉備若上賓。

劉備在川中待了一些時日,終於找到藉口與劉璋開戰,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從荊州起兵入川,側應劉備。打了幾年,終於得蜀。 劉備賞功時,龐統已戰死不算,最受重賞的是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

關羽是留守荊州有功,諸葛亮和張飛是側應有功,法正是隨從謀士,謀劃諸事有功。他們受到重賞,應該說是很公平的。

關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故事

第一件是三顧茅廬 第二件是勸劉備乘亂取荊州。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已死,劉琮繼任荊州之主。劉備向南撤退,諸葛亮勸劉備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襲取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沒有采納這個意見,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也才有了赤壁之戰。第三件是勸劉備稱帝。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之後,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群臣勸劉備稱帝,...

諸葛亮與劉備北伐劉備之死

兩件事情的起因,物件和時間點差距蠻大的。劉備公元221年稱帝,公元222年為報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 我自己理解,劉備的野心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打敗,公元223年死於白帝城。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後來李嚴在鬥爭中敗給諸葛亮,諸葛亮手握軍政大全,東和孫吳,北伐曹魏,於第七次北...

劉備奪取荊州後魯消幾次去諸葛亮,劉備奪取荊州時?為什麼諸葛亮不去?當時諸葛亮說的法正又是誰?

荊州是劉表的,劉表把位置傳給了劉琮,劉琮投降曹操,有一小部分歸曹操,劉琦為了躲避殺身之禍,退守江夏,劉琮死後,名義上荊州屬於劉琦,而劉琦和劉備似乎走的很近!說劉備像劉琦借荊州更合適。赤壁大戰,東吳是主角,劉備是配角。孫權認為荊州屬於東吳的,暫時借給劉備,等到劉備有棲身之所,立即還給東吳。東吳屢次派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