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不孝有三,是哪三個?

2022-04-08 03:44:57 字數 5418 閱讀 6978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全句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害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這是列入中國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種不孝的行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

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如果沒有了父母,但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2樓:匿名使用者

家貧清老和陷親不義

意思是讓家長受窮和家長犯錯而你不制止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今的不孝有三:(一)有錢、有能力而不照顧父母的人。

(二)吸毒、賭、偷、嫖、之人。

(三)專幹犯法事、頭號通揖者。

這便是不孝有三大罪矣!其他人說的都是小兒科、溼溼碎!

4樓:關大掌櫃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樓:子寧家庭教育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孝有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後為大。

解釋1: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解釋2: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

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十三經注疏《孟子·離婁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云云。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所謂過繼,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長久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過繼到他家作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沒有,就到外族過繼。目的就是保證他家不斷後。所以,中國的家族沿綿幾十世,這個血脈鏈上,有多少次的過繼,已經很少有人知道。

而且,越是體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後,所以過繼產生的機率也越大。

與過繼並存的還有其他一些維持血脈流傳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種。這兩種情況,讀者從字面上應該可以看出其含義。而尤其要一提的是,關於借種,在中國古代的不少地區,曾經有一種集體的借種行為,是每年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有大量的長久無子的婦人聚集到一起,而那裡還會聚集一群準備與那些婦人交合為她們提供「種」的男人。

這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就有相關的描述。可以說是極其愚昧的行為,催使這種行為的就只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

「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相似的例子還有「男女授受不親」一句。其實在《孟子》裡有人問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該不該給予援手,孟子說當然要給予援手。

這裡就不引原文了,建議求知的讀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我個人以為這是道學家的故意。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裡應該不會差到把這麼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

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學要旨。

嗚呼!難怪有人說:「和尚是佛門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書生是儒家的罪人。」若問「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7樓:植思萱竭水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8樓:子寧家庭教育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9樓:藝述史

在《說文解字》當中的是這樣說的:「孝,善事父母者」。父母在,人生尚有歸途」。所以呢,古人們也總結了一個說法,「不孝有三」,那麼到底是哪三個「不孝」呢?

10樓:zt野比大雄

不孝者三

阿意曲叢,陷親不義乃一不孝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乃二不孝

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乃三不孝

11樓:通靜姝類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12樓:

不孝有三

白話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13樓:凌晨五點的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全句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親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這是列入中國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種不孝的行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

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如果沒有了父母,但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14樓:匿名使用者

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親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上面回答的都好全啊!!真佩服呢~

15樓:小麻雀啾啾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個不孝?

16樓:學予明天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是中國古代的生育觀念。傳統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孟子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百善孝為先」。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而不孝,則為人不齒。

 「忠」和「孝」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

「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提示我們,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人要生小孩是因為生命的延續,是人生完整的標誌。是對家庭盡忠是對父母盡孝,是為家庭添丁延續香火。養兒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著的希望。

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在自己老了的時候,能有所依,有所靠。

問下自己,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其實可以看看這句話:「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中的三是指那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中的三 我認為是泛指的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 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後代為最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是怕無後,所以君子認為這和告知了差不多。...

人有三急和不孝有三,都指的是哪些

現在 人有三急 多用來指飲食或排洩問題等等,說法不同。這種引用倒也形象貼切,無可厚非。而有史可查的真正說法是 人有三疾 三疾分別為 狂 狂妄 矜 矜持 和 愚 愚昧 出自於 論語 陽貨 子曰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哪幾件事

現在很多人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有著錯誤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無後為大指的是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為不孝之首,實際上並不是。我們來說說實際上古人所說的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件事。一不孝為 不能事親,指的是不能孝養父母,愛護家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每一個人都應去孝敬我們的父母,也就是我們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