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2022-04-09 17:04:16 字數 5162 閱讀 7506

1樓:米格戰鬥機

意思是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

2樓:鎏陽婷婷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麼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

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因為「道」論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麼輕易的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

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已。也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3樓:週記日記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4樓:天寶將軍呼延平

下士聞道,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我還是看不出來有嘲笑的含義,儘管大家都解釋為是嘲笑,可我還是無法認同。我還是認為這下士的笑是因為歡喜心。

即多年沒有領悟正法,在某一時刻領悟道了,便高興的大笑起來。

5樓:

勤而行之,只有勤勞才能行天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道聞道大笑之,應該是知足才可以。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6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出處:《道德經》——春秋戰國·老子

擴充套件資料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後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

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

這是極富智慧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懂得道的君子,聽聞、感悟到道的新形式,很快按照它的方式和規則做相關的事。

普通人聽聞到道的道理,沒有太大反應和變化,不能領悟其中的意思。

愚笨難以救藥的人,聽到這種事反而會譏笑它、蔑視它、鄙夷它。

真正正確的道理,總是會被一部分人笑話。這是道的特徵之一,不是充分條件。

1、上中下:不是分高低的意思,指對待道的態度和性格各有不同。

2、士:我覺得沒有刻意劃分出知識分子的意思,大抵是求道者,或者說有想法和主見的人,主要是各領域的知識分子和累積豐富經驗市井鄉民兩大類。

3、聞:作接觸到的意思,聽到了、看到了、經歷了等等。

4、道:不作刻意作枯澀艱晦的大道玄奧理解,而是很平常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5、上士:就是本身從事或者習慣這樣思考的人,如現代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之類。

6、勤而行之:不是很勤奮地按照這個去做,而應該是下功夫去實踐的意思。

7、中士:就是不刻意去體察道的人,即不會主動去歸納和總結經驗的人,當然,不妨礙去學習別人的經驗。

9、下士:墨守陳規,對於新生規律不能接受,甚至樂於批判自身無解的事物。

10、大笑之:即對新生規律的排斥與不信任,偏向於充滿懷疑的態度,現代則有點一棍子打死的傾向。

(並沒有說下士的方法是錯誤的,排斥也是反過來檢驗道的一個標準不是。只要心態是好的,就可以慢慢接受真正能理解的,試著嘗試雖然不理解卻覺得好的,繼續排斥不理解也覺得不可行的。)

11、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需要經過懷疑和排斥才能成為你心中的道,沒有經過思考、懷疑、辨證的就去接受是算不上道的。

8樓:明合英姒醜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麼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

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因為「道」論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麼輕易的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

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已。也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9樓:

道德經:士,是能人志士。老子是眼裡是隻盯著權貴的人嗎?

志是什麼:志是初心。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不善之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出處:《道德經》——春秋戰國·老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意思 100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其意思如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麼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

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因為「道」論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麼輕易的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

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已。也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這樣理解的,所謂上士是那些有過體驗,並不斷思索或尋找出路的人,因此聞道則通,通而則行。 而中士則是有過或將有體驗,但是他卻並沒有認為這些體驗是什麼問題(或者是認為不是什麼大問題),因此聽聽覺得有道理,但是行事模式依然固我,故此,若存若亡。 至於下士,則是沒有過體驗,或者對體驗進行嚴重扭曲的人。

因為自以為了解與掌控一切,故此大笑之。

然而,對於下士或中士,我們又要如何去面對呢?而我們自己又是那個「士」呢?(通常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是下士,而正正是這個認為,讓他自己禁錮自己;或者有人就認為自己是下士,但同樣也是這個認為,讓他自己禁錮自己 :

) 我認為個人修煉,或幫助別人提升的關鍵在於創造體驗的機會。讓自己去體驗,讓別人去體驗,幫助自己與他人增加對體驗的覺察,減少對體驗的扭曲,簡而言之就是看到「真相」。

因此我認為,給予那些對「組織學習」「大笑之」的人予批評是不會讓他們認同和靠近「組織學習」的,同時如果我們自己只是一味信奉「組織學習」就是好的,也不會對我們的成長有什麼實質幫助。所以我倡導要自己去體驗,並與別人一起去體驗;自己去實踐,同時與別人一起去實踐;然後用行動來證明它是「可行的」或「是可笑」的 :)

13樓:唐子畏

上等人聽說「道」,努力勤奮,腳踏實地去做。

次等人聽說「道」,偶爾想起,偶爾實行。

一般人聽說「道」,心想,這是什麼狗屁道理,或,這道理我早就知道!

於是大笑之。行之若素!

如果不大笑的話,這個「道」就不是真的「道」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 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 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但它卻荒廢在嬉笑聲中,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但他卻能毀滅於隨隨便便。出自 唐 韓愈 進學解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典故 戰國時期的蘇秦,開始雖有雄心壯志,但由於學識淺薄,跑了許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後來他下決心發奮讀書,有時讀書讀到深夜,實在疲倦 快到打盹的時候,就...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誰說的?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 進學解 全文表達了作者對學子們的勉勵,抒發了作者心中懷才不遇的苦悶。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