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建築為什麼不用石料為主

2022-06-09 07:51:25 字數 3356 閱讀 2256

1樓:曠冰瑩

中國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樑,所以稱為「抬樑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

井榦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

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

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巨集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捲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樑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樑枋彩畫最為矚目。

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簡單的回答!因為木材比石器要輕!而且防潮要比石頭要好!!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不用石頭用木頭

3樓:

這個問題有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是技術上,中國木作技術已近登峰造極;第二資源上,中國地大物博,木料方便運輸及建造;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建築觀,不追求永恆。

為什麼古代中國建築以土木材料為主,而歐洲採用石料呢?

4樓:未腐

中國古代主要居住在北方黃河流域,後來逐漸遷徙到南方,而黃河流域原本林木多而石料少,所以主要以土木建築居多

而歐洲石山較多,石料也充足,更有許多原本就是倚石山而建,可以就地取材,所以石料建築居多

5樓:出雲鵬鵬

古代人聰明 知道石頭比木頭輕!

開玩笑的

可能跟風水有關係 木生火 火表示興旺

6樓:

人種不同,黃種人體質相對較弱,且喜暖,會巧用結構!故用木質較多;西方人體格健壯,而且崇尚力量,而石質可以給以人堅固和更雄偉的感覺!

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磚木結構為主,很少有以石為主要結構的呢

7樓:v電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有抬樑、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樑,所以稱為「抬樑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以木構為主?

8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沒有水泥,用磚砌的房不牢固也不溫暖。古代木材大方便雕塑何搭建,而雕刻久年不壞。

9樓:匿名使用者

尺度適宜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殿堂室內空間結構圖「材料決定說」和「技術決定說」都難以成立

事實上,要想真正說清楚中國古代建築為何以木結構為主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從反證的方法入手,我們也會輕而易舉地推翻所謂「材料決定說」,中國多高山大川,石頭是絕不缺少的,中國的木材也不會比氣候與地理條件都更適合樹木生長的歐洲多。而「技術決定說」,也難成立。

中國人在建築中使用石質材料的歷史並不比歐洲人晚,原始時代的巨石建築遺存就是一個例子。漢代的石造墓穴與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闕,至今還有遺存。漢代人已經掌握了拱券與穹隆技術並應用於墓穴建築中,隋代建造的趙州大石橋,其跨度與造型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用石頭建造城牆的歷史就更長了,以「石頭城」而聞名於世的南京城,至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石頭城牆。中國歷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術的精美與技藝的高超而令世人矚目。其實,看一看中國建築中雕刻精美的石制臺基、欄版、高高矗立的華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贔屓石碑,漢白玉石橋,就知道中國人在石造與石雕技術上,並不亞於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

顯然,說中國人因為石造技術落後的原因而採用了木構建築的說法,也不能讓人接受。中國人既有石料**,也有石造技術基礎,但卻並不用在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僅用在死者的墳墓、陵寢,或軍事設施及一些禮儀性、裝飾性的構築物上。以筆者的設想,古代中國人對待石結構建築的態度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可從文化取向、建築目的、建築理念上來分析中國古代建築何以形成木結構的主流

當然,若從理論上,將這一問題闡釋的十分清楚,還需要大量考證發掘與旁徵博引的功夫。但無論如何,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中西方傳統建築各有其最可寶貴的優點。西方建築的優越之處大家談論的比較多了,而中國建築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架結構,更易於創造靈活多變的空間;用可以再生,且不會造成汙染的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更具有環境的可持續性;建築物的兩山與北面是厚重的牆,而面臨庭院的正面是輕盈的門窗格柵,房屋的進深十分適中,這樣的格局,既阻擋了西北風的侵襲,也接納了充足的陽光與空氣,還用坡屋頂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理性與智慧。

為什麼不用金銀做為貨幣,中國在古代,為什麼要用金銀做貨幣?

這位所說的問題我有些看法,可能不太全面,還望見諒,你自己也要去多多瞭解一下哦。為什麼不用金銀做為貨幣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攜帶不便這是一個原因。2。金銀的本身質地轉軟,易磨損,可能用了一定的時間後,質量不是以前的一樣了,就不能等同價值了,故金銀不做為貨幣來流通了。中國在古代,為什麼要用金銀做貨...

古代建築為什麼都埋藏在地下為什麼古代建築都被埋在了地下?

你所說的建築應該是遺址吧!真正適用人居的建築從古到今 除了現代一些大城市為緩解地皮緊張而而建的公共場所及軍事場所外 都是建在地面上的。你所說的埋藏在地下,僅僅是說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 根 部 地基及一些保護地面建築的附屬建築等,這些當然有一大部分是在地下的。因為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佔絕大多數,而地基都...

中國古代建築天花的分類,中國古代建築的分類

一種是 露明 的做法。另一種是天花做法。露明做法,宋稱 砌上明造 即不帶頂棚,將 上架 的樑,枋,檁,椽都暴露於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併入內裡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上架 構件自然也成為了內裡空間的分割手段和裝飾手段,這種做法大多 用於寺廟。中國古代建築的分類 普通民居 大型民居建築群 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