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和存在具有能動性正確嗎

2022-08-17 03:51:57 字數 5098 閱讀 9756

1樓:心的距離

思維就是指的意識。

而存在指的是物質。

人的思維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能能動的認識世界。人的思維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的思維還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調節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動。

但是存在是客觀的,存在不具有主觀能動性。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2樓:曉城資源站

會自動自發 ,特別是在發呆的時候開始天馬行空。

3樓:唯獨你

存在論的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存在論

如果我們承諾「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不能不首先關切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思維」和「存在」。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直接關係到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或者反過來說,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解,直接地取決於對「思維」和「存在」的理解。

存在」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存在」,從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上看,是一個最具矛盾性的概念:它的外延是最寬泛的——一切皆在;它的內涵又是最稀薄的—— 一切皆無。外延最寬泛而內涵又最稀薄、一切皆在而又一切皆無的「存在」,被黑格爾解說為「無規定性的直接性,先於一切規定性的無規定性,最原始的無規定性」。

(黑格爾,第190頁)這種「最原始的無規定性」,顯然不是對「存在」本身而言的,而只能是對「思維」而言的,因此,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用三個「純」字來解釋作為「最原始的無規定性」的「存在」:「純有」「純無」和「純思」。探索哲學意義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不能不首先反思「純思」對「純在」的關係。

「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就是「純有」——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有」;「存在」作為「一切皆無」,就是「純無」——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的「無」;「存在」作為「一切皆在」和「一切皆無」的「純有」和「純無」,就是「純思」——「先於一切確立性之直接性」的純粹的「思」。因此,「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思維」和「存在」,具有自在的「同一性」——「純有」就是「純思」,「純思」就是「純有」。

黑格爾在《邏輯學》的「開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首先揭示為「純思」與「純有」的關係問題,這決不是唯心主義的「臆想」,而是哲學思維的理論自覺,也就是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理論自覺。這種理論自覺,在「開端」的意義上,也就是在黑格爾所說的「最原始的無確定性」的意義上,不僅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而且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從而為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奠定了「先於一切確定性之直接性」的哲學基礎。

作為「最原始的無確定性」,與「純思」相對待的「純有」和「純無」,「純有」就是「純無」,「純無」就是「純有」,這裡的「思」與「在」、「有」與「無」,是「直接同一」的。然而,「思」與「在」、「有」與「無」,這本身不就是「有區別」、「非同一」的嗎?因此,在「

哲學的學習方法?

4樓:仲才左丘武

在理解的前提下記熟就可以很好的運用了。

學習哲學的好處

5樓:葷遐思蠻亥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6樓:星星峽的星星

「學好哲學,終身受益」。

哲學是一門使人聰明的學問。

它是人生道路上的明燈,它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讓我們在生活中少走彎路。

它能夠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7樓:罰留堂

哲學不能讓

你發財,哲學不能讓你成名,哲學不能讓你iq更高,哲學真的一無是處。但是,當你失落彷徨時,哲學也許會是你苦海的一盞明燈;當你陷於尷尬境地時,哲學也許會是你突圍的利器。哲學不是什麼實際的知識,只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當然,你要有見解地去學習哲學,不盲目不偏信,才是對自己有益的。

8樓:duo神經病

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學會思考。這是一個真正提升自己的學科,學了你就會發現你和別人看問題都不一樣了,你會比別人更深刻更全面。

9樓:過客韓嘯

哲學使人變聰明的學科

10樓:匿名使用者

希特勒就是哲學學好了,然後鼓動德國...

11樓:匿名使用者

太多了,真的讓人不同

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12樓:

不為什麼,人類不學習哲學也能很好很開心的活著。

學了哲學,也並不改變生活的本質如何如何。

哲學知識,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看待世間巨大或鉅細或巨複雜或巨簡單的一個濾鏡,並不適合於大部分人去學習。

尤其是,對獲取真理沒有「衝動」的人,或者跟哲學沒有「緣分」的人,都等同於是沒有哲學基礎素質的人。

13樓:含情脈脈

在選擇哲學這個專業之後,

所有人,不管長輩還是朋友,對我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同情,一種是深表同情。自己匆匆的決定,沒有過多的考慮,沒有想過用哲學來尋找生財之道,也沒有想過用哲學來實現理想,選擇哲學的所有動機只是一時的好奇和衝動。

來到大學之後,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也跟很多哲學專業的同學和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了一些答案,「哲學是萬科之母」、「哲學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哲學為知識奠基」、「哲學讓人智慧」、「哲學使人寧靜」、「哲學給人提供特殊的視角」。這些答案我很不滿意,總感覺像隔靴搔癢,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這也讓我知道,即使是學哲學、教哲學的人也不一定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哲學,只不過是一個碰巧選了這個專業,而另一個碰巧選了這份工作。

破除內心的權威,學會獨立思考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太多的權威,宗教權威、國家權威、思想權威,它們規定我們的行為規範,規定我們的思想,甚至規定我們的喜好。只要我們的思想中有權威的存在,我們就會變得順從,變得懦弱,依附他人,失去自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人類本性中渴望能夠有一個偶像和權威的庇佑,給自己指引方向,從而求得精神安定。

然而,正是因為這些權威的存在,真實的世界被歪曲,人們被裹脅、被煽動,正是因為這些權威的存在,才有了盲從,有了衝突,有了戰爭。正是因為權威和成見在我們思想中的確立,使得我們的思想之河被改造、被限制、被分割,變成了一灘灘割裂的死水,再也不能激起一朵浪花。

羅素說:「沒有真正的權威,一個權威存在,必定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權威存在。」兩年的哲學的學習,望著哲學史上那些渾身閃耀著星辰般光芒的大師一個個倒下,望著那些美麗的思想體系被一個個解構,望著那些曾經的權威和真理被後人一個個顛覆,我心中存在的那些權威也已經蕩然無存。

好的思想我接受,但不會盲從;好的理論,我欣賞,但不會放棄心中的那份懷疑。

只有破除成見,消解心中的權威之後,這個世界才會想你呈現出本來的面目。當你的心中沒有權威之後,你清楚的看到那些在你面前煽動你、利用你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的行為多麼滑稽可笑;當你的心中沒有權威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內心開始變的平靜,許多東西其實不值得你去堅守;當你的心中沒有權威之後,你會發現世界如此多樣,如此真實、美好。

沒有絕對的真理,要學會包容

這個世界有真理嗎?有絕對的真嗎?即使有,你如何確定自己把握的就是真呢?

人們總是信心滿滿的對別人說,「相信我,我說的是真的!」你何以如此確定,你可曾想過你知道的東西真的太少了。你看到每天太陽東昇西落,就以為這是真理。

但是今天太陽從東邊升起,過去每天的太陽也從東邊升起,這就一定能保證明天的太陽也從東邊升起嗎?只要想的深入一點,你就會發現你知道的真理太可笑了,就像一隻螞蟻,僅僅找到了一塊碎餅乾,就以為自己找到了全世界。

然而,今天人們卻越來越容不下別人的觀點,多數人的世界中除了「對」就是「錯」,他們永遠都只能從一個角度看「骰子」,自己看到了「1」,就說「骰子」的六個面上全都是「1」。人們不願去傾聽別人,不願去理解別人,只是一個勁的說服別人,在思想上不能說服別人,就用武力去說服別人。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手中握著的是不是真理,他們相信只要全世界只剩下一個聲音,那這個聲音就一定是真理。

慶幸我學了哲學,知道了笛卡爾的「懷疑」之後,我就將自己腦中的知識大廈推翻的一乾二淨,學習了「休謨問題」之後,我不再相信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聯絡,我知道那些人們以為必然發生的事情,很多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已。兩年的時間,我漸漸開始去理解別人,去試著包容肯定別人,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對與錯,我開始理解身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

兩年前,我覺得早上6:30起床,然後圖書館讀一天的書,這才是大學應該過的生活。我做不到,老是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現在我覺得10點起床,11點去吃飯,然後回來補個覺,下午看看電影,玩會兒遊戲,晚上出去散步,這種生活也是最好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妥。覺得讀書重要的人可以選擇第一種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只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任何優越之處,沒有任何值得誇耀之處。

每個人都想去改變別人,想去改變世界,但是卻很少想去改變自己、堅守自己。如果你真正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好的,我想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去不斷踐行,而不是努力的去推廣。尋乎諸己,不必推己及人,人們自然會靠向你。

試著站得更高,看的更遠

生命本來是一個整體,而現在的教育卻把人限制在一個個的部分之中,每個人都在成為什麼,有人變成了律師,有人變成了醫生,有人變成了老師,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提高了社會向前邁進的速度,同時也將人束縛在狹小的空間之中。我們的生命被限制在行業之中,被限制在學科之中,被限制在瑣碎之中。想要感受生命的全部,就必須要擺脫瑣碎,擺脫那些限制你的東西。

帕斯卡爾說:「只有遠離瑣碎,我們才能更接近永恆的真理之光!」

通過哲學,我知道人類的歷史中,曾經有一群人,他們窮其一生在探索世界的本源,自己去解釋世界;曾經有一群人在尋找一個永恆的、不變的真理,希望用這個真理之匙解決所有疑惑;曾經有一群人忙著為人類的知識大廈奠基,讓人類的知識變得牢不可摧;曾經有一群人在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使人類擺脫虛無的夢魘。這些人手中拿著智慧女神的畫筆,站在星空之中,以思想做染料,一筆筆的勾勒,描畫出一個個瑰麗完美的思想體系。不是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境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將眼光看更高一點,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人類,看向周圍的世界。

只有當我們站的高時,我們才能平和,只有我們看的高時,我們才能超脫侷限,完整的感悟生命。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什麼意思

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如果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論。如果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即思維不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不可知論不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人認識世界的能力,不相信科學 可知論承認並堅持思維與...

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人的自覺能動性一樣嗎

主觀能動性亦稱 自覺能動性 它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於版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或權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 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統一起來,即表現出人區別於物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雖大都認識到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

為什麼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觀能動性 1,一定的客觀條件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 2,主觀能動性與其所受的客觀規律制約之間的關係 客觀規律的制約恰恰要求人們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 客觀條件的制約,又給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廣闊的餘地.3,客觀規律對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按客觀規律辦事 質 人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