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的古義是什麼,古文中「馳」是什麼意思

2022-08-26 01:16:48 字數 6344 閱讀 9551

1樓:寒松青竹

告急,漢語詞彙。

拼音:gào jí

指報告事情緊急,並請求援助。

語出《左傳·成公十八年》:「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華元如晉告急。」

2樓:海洋裡的墨魚

一般是指古代的邊疆發生了外敵入侵,由邊關守將向****發出的緊急求援訊號。

古文中「馳」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馳[chí]在古文中有6個意思,全部用作動詞:

1、車馬疾走。

古文出處:周·佚名《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古文釋義:駕起輕車快馳騁,回去弔唁悼衛侯。

2、消逝迅速。

古文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年與時馳,意與歲去。」古文釋義: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

3、追逐。

古文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古文釋義: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

4、嚮往。

古文出處:隋唐·魏徵《隋書.卷六三.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馳魏闕。」

古文釋義:人在邊境,但是一心向往朝廷。

5、傳播、傳揚。

古文出處: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名馳三江外,峻節貫雲霄。」古文釋義:名聲傳播到了三江之外,高尚的節操遠揚到了九霄雲外。

6、施展。

古文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宋玉.神女賦.序》:「五色並馳,不可殫形。」

古文釋義:五色的光芒施來,看不清人的樣貌。

4樓:文以立仁

用文言文叫「疾馳」。片語,指奔跑或行進的速度快。

如韓愈 《平淮西碑》:「 愬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 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 。」

「疾馳」作為詞,被現代漢語繼承。「急馳」屬於異形詞。

5樓:山有扶蘇歲有月

車馬疾行。如《詩·唐風·山有樞》弗馳弗驅。

驅使。如《論盛孝章書》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疾行。如《滿井遊記》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反。

追逐。如《左傳·莊公十年》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嚮往。如《楚辭·離騷》抑志而彌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消逝迅速 。如《誡子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傳播。如《贈從孫義與宰銘》名馳三江外,峻節貫雲霄。

古文翻譯

6樓:山間明月

無法回答,要把需要翻譯的內容寫出來啊。

7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即戰國)時候兵家有6個,這些兵家在孫子之前所有的觀點孫子都考慮到了,在孫子之後的在討論兵家方略時不可能不考慮孫子的見解。

這句話其實就是把孫子地位提得很高了。

古代指戰火告急書信夾什麼毛

8樓:宕怪星球

雞毛信《雞毛信》是2023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

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鬥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古代有什麼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9樓:牙牙的弟弟

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烽火臺、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臺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訊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10樓:雨中殉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資訊,召集軍隊前來援助。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資訊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定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資訊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2023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資訊的辦法。

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訊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卻一直延用至今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11樓:大雲鵬

燈光,旗子,狼煙,烽火,金鼓聲等

12樓:伍妍惜

我不知道怎麼看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

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13樓:微妙心動

古代通訊有很多種,比如寫信、飛鴿等,最主要的是 吼

古代人用什麼方法來傳遞資訊

14樓:水瓶臨風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綠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今義是什麼

綠 本意是指青中帶黃的顏色,也指呈現綠色。在古文中,綠色也用來表示 暗 色,如 柳暗花明 引申為 黑 如 綠雲 綠鬢,指年輕女子的頭髮。綠 的讀音 l l 解釋 l 藍和黃混合成的顏色,一般草和樹葉呈現這種顏色 色。葉。燈。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l 專用於某些名詞 林。營 中國清代由漢人編成...

什麼是古義,什麼是今義,是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

古義.這裡的直接應該分開理解直是直接或竟然的意思接是接觸或到達的意思.今義.直接了當沒間接.古義.這就是.今義.確定.古義.文化文詞.今義.文學或表演藝術.謝謝採納.古義 就是某個詞古bai代時候du古人理解和使用的意zhi思。今義 就dao是某個詞現今的意思。由於時內代的變遷,我 容們生存的環境和...

迷離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孤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指眯著眼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樂府詩集 木蘭詩 今義 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迷糊 擴充套件資料 指模糊不明,難以分辨。1 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2 宋 張先 山亭宴 詞 碧波落日寒煙聚,望遙山迷離紅樹。3 清 吳偉業 鴛湖曲 煙雨迷離不知處,舊堤卻認門前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