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最早是誰提出來的,天人感應提出的背景是?對這一思想進行評價

2022-08-30 19:02:37 字數 1393 閱讀 6965

1樓:

「天人感應」最早是我國漢朝董仲舒提出來的。「天人感應」的基本內容是把天人格化,把人比附於天,天有什麼人有什麼,天和人是相通的,把人間的一切都說成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有目的安排的。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神學論。

2樓:彼黍

笨,是董仲舒,漢武帝時董仲舒創立「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以次豐富儒學,從而,形成新儒學,符合了統治者的要求,最終成為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正統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互泰」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天人互泰是指天與人、人與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諧美好的常態關係。——摘自《天人互泰》

天人感應提出的背景是?對這一思想進行評價

4樓:

天人感應最早是我國漢朝董仲舒提出來的。「天人感應」的基本內容是把天人格化,把人比附於天,天有什麼人有什麼,天和人是相通的,把人間的一切都說成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有目的安排的。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神學論。

5樓:小確幸

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和「天人和一」分別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

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

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

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7樓:匿名使用者

儒生董仲舒為漢武帝提了3條建議,均被採納,這三條是1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解釋)2 三綱五常(加強皇權對人的束縛)3 君權神授(也就是你說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主要強調皇權是老天爺給的,增加神祕感,加強對普通老百姓的統治)

天人感應論的內容是什麼?

天人感應是誰提出的?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 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起源 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古文獻之中。洪範 說 肅,時寒若 乂,時暘若 認為...

第一書記這個名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第一bai書記 是指從各級機關優秀年輕du幹部zhi 後備幹部,國有企業dao 事業單位的專優秀人員和以往因年齡原因 屬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 尚未退休的幹部中選派到村 一般為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 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的黨員。最早是列寧提出來的 物聯網這個概念最先是由誰最早提出的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8020法則是誰提出來的

80 20效率法則 the 80 20 principle 又稱為帕累托法則 帕累託定律 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早在19世紀末,帕累託研究英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時發現,大部分財富流向小部分人一邊。還發現某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一部分人所擁有的財富的份額,具有比較確定的不平衡的數量關係。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