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什麼意思

2022-09-26 08:56:47 字數 5081 閱讀 4595

1樓:北枝娛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識**於實踐,實踐出真知。

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歷來把讀書、聽講當成「知之始」,並以之為知識的唯一**,習之既久,學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終於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

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10月16日,在育才學校師生大會上,陶行知發表了著名的《創造宣言》演說。他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創造之神一定會降臨。

此後,他又寫了《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提出通過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眼睛這「六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六大解放」不止適用於兒童、適用於教育,也適用於任何人、適用於治學。通過不斷解放,實現創造,獲得真知,是陶行知治學思想的落腳點。

2樓:愛吃貓的魚

行,實踐;知,認識。

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再由此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無非是重視知行結合,實踐與認識的統一。

知為嚴之始,學為實之基是什麼意思

3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

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什麼意思

4樓:high芋頭小姐

「行事知之始」指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整句話闡述了實踐和認知的關係,知行合一,實踐是認知的開始,而認知又是對實踐的昇華。

陶行知先生43歲時,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樓:愛吃貓的魚

行,實踐;知,認識。

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再由此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無非是重視知行結合,實踐與認識的統一。

6樓:李昇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嘗試,實踐才能知道真理;通過實踐後得出結論。

7樓:

知性合一,實踐是認知的開始,而認知又是對實踐的昇華。

8樓:飛段

有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另外,知識**於行動並且是行動成敗的關鍵。 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語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教育文選》。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樓:小花貓嘻嘻

知者行之bai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du導的行才能zhi行之有效,dao

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版樣,以行驗證的權

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10樓:free光陰似箭

「知者行之始,行者復知之成」,指

制知行始行知完;聖問功夫知行看作兩事情,出自《傳習錄》。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宋明道派代表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語錄論書信。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

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意思是什麼?

11樓:

"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

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知道的結果。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誰的理論

13樓:我是龍的傳人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的理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個重要教育理論。對於這個理論的闡述,先生用了一個極為通俗的例子:小孩子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了糖,才知道糖是甜的……淺顯易懂地說明了由「行」到「知」的一個過程。

然後,陶先生結合「墨辯」提出三種知識「親知、聞知和說知」。陶行知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親知」的意思,親知就是親身得來的,從「行」中得來的。對此,我深有感觸,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說說知識**於親知。這裡我所要說的「知識」指的是純粹課堂上要學習的知識。就拿我所教的數學來講吧,新課程改革中強調「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有利於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

比如學習了「24時計時法」後,讓學生看電視報,說說各種電視節目預報的時間,特別是晚上的節目,讓孩子們說說分別是晚上幾點,由此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也由於親身感受了知識,運用了知識,對知識的掌握比純粹的講解要牢固的多;再如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強調讓學生親自參與,很多時候可以通過動手來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如「圓錐體體積」教學,讓學生同桌做實驗,學生學得不亦樂乎,通過親手操作,從中感受知識的產生過程,公式由來一清二楚,學習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再如三年級上學期教學除法計算,這是一個很單調的教學內容,於是,採用了擺一擺的方法教學新知,而分小棒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先算十位,就是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得到每份2捆,也就是20根,所以在十位上商2,表示2個十,再分2根的過程就是算個位的過程,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1根,所以在個位上商1,表示一個1,最終得到答案21。

在這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手、耳、口、腦等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算理不用多解釋就明明白白。

俗話說得好「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很多時候,操作要比純粹的記憶效果好的多了。可見,親自參與對於思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數學課可以這樣,其他如科學課就更加要注意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學習。當然,知識的學習也不能光靠動手參與操作就可以了,知識的學習,要求教師能夠帶領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過程中,然後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在我們數學的新教材中也同樣體現了出來:數學**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所以現在的數學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考察、嘗試等活動,進一步把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這類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如教學統計後,有一個實踐活動,就是統計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況,從家庭、超市及菜市場等渠道進行實踐,在一個星期的實踐統計活動中,學生會將很多數學知識運用其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我又想到了生活中的知識也**於親知。記得上次數學補充習題上由這樣型別的一個題目(具體題目我不記得了,下面只是大概意思):商場中一件衣服原來賣126元,實際優惠了12元,媽媽買這件衣服花了( )錢。

原本以為這樣一個生活常識題,學生都懂,這道題的正確率會很高。誰知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這道題的正確率遠遠沒有我想象中的高,甚至是遠遠低於我的最低限度要求,很多學生都是用「126+12」的。一陣怒火之後,我逐漸冷靜下來,細細思考一番,其實也沒什麼稀奇。

現在的孩子電腦比我們懂,因為他們一直在擺弄研究,比我們實踐的多,新鮮事物比我們瞭解,那是他們在關注,在不斷的接觸,而對於這種買東西優惠了多少錢,實際花了多少錢,他們是不用管的,因為有父母操心著這一切,所以在我看來是生活常識的題目,對於他們來說是難題,因為他們不懂什麼叫做「優惠」。就像沒見過香蕉,偏要問他香蕉是什麼顏色一樣。這又充分說明了「行是知之始」。

最後,我要說的是既然「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那我們不再應該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我們要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行以求知,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就如陶先生所說「我以為天下最經濟的事,無過於這種親知之取得」。

這讓我想到了兒子經常看的一個節目「智慧樹」,裡面有個欄目叫「科學泡泡」,這個節目的目的就是讓小朋友們在生活中學會動手動腦、細心觀察的好習慣。讓他們在試試、做做、玩玩中認識科學現象,獲得科學知識,通過科學遊戲,在玩中學科學。上次陪著兒子也完整的看完了一個片段,片段內容是這樣的:

紅果果、綠泡泡問孩子們「把一張紙條放在嘴巴下面,然後使勁地吹氣,你覺得紙條會向哪個方向擺動呢?」以孩子的經驗理解,肯定是紙條會向下擺。孩子們猜測後,主持人沒有馬上公佈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們試一試,結果一試,才發現紙條反向上飄起來了。

在孩子們奇怪之時,主持人再配以動畫介紹讓孩子們瞭解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陶行知先生在「解放小孩子的雙手」中也多次讚揚愛迪生的母親敢於讓孩子動手玩化學藥品,動手實驗,使他一步步地把自己造成「發明之王」。他希望我們教師「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不要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瓦特看見蒸汽推動壺蓋,便推知蒸汽也能推動機器。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將輕重不同的球落下,才知道不同輕重之球是同時落地的。這些科學軼事說明一個道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為21世紀培養會實踐,能把書本知識用之於社會生活的人才吧。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14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其實能真正想明白,不用旁人催,你自己就會去行動。作家楊大俠楊科認為,解決思維才能大步向前。

15樓:飛哥文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乃我國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的名言,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論,闡述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什麼意思

16樓:夢雪露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這是王守仁《傳習錄》中的一句話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出處

摘自 傳習錄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譯文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傳習錄 中國明代哲學家 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 世稱陽明先生 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守仁 1472 1529 漢族,浙江餘姚...

行知什麼意思,「一合行知」是什麼意思?

行知釋義 bai 1 實踐其所du得到的認識。清曾zhi國藩 送唐先生dao南歸序 博求萬物 回之理,以尊聞而行知。答 2 公文術語。行文通知。清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 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3 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形記 第三回 且說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裡吃夜飯,...

陶行知是几几年出生的,陶行知簡介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 1891年10月18日 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 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 教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