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沒有緩和階級矛盾

2023-01-13 00:55:38 字數 4251 閱讀 9253

1樓:白汶燕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絡。政治:

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2樓:自考資料庫呀

在中國,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少數民族的漢化,是必然趨勢。北魏孝文帝改革出於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他的作用,無疑是肯定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變法有何異同?

3樓:匿名使用者

1、相同點:

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都遇到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點:

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側重於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什麼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程序

促進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5樓:蒼洱白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

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

2、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

3、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6樓:婉嫕男

措施:實行管理俸祿制;頒佈均田令;遷都洛陽;革除舊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

意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7樓:衡水游龍

1、內容:

①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a、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b、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c、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②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a、遷 都洛陽

b、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2、作用:

①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

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達西方國家。

②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3、簡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 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

」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北魏孝文帝改名是發生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後

8樓:紫月幽絮

發生在遷都洛陽,全面實施漢化改革之後。

具體措施:

公元493年,下令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實行全面漢化。推行漢服、漢語。同年,龍門石窟開始建造。

公元495年,拓跋巨集將鮮卑族的複姓改為單姓。自己改姓「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

」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胡人大都已能講漢語,且穿漢服,只是還能說胡語、還穿胡服,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習俗改易的過程。

9樓:不曾明瞭

發生在遷都洛陽,全面實施漢化改革之後。

公元493年,下令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實行全面漢化。推行漢服、漢語。同年,龍門石窟開始建造。

公元495年,拓跋巨集將鮮卑族的複姓改為單姓。自己改姓「元」。

孝文帝改革都包括哪些內容?最終促成哪一社會制度的確立

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什麼異同之處

10樓:衡水游龍

1、異:

①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2、同:

①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③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④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3、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 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1)相同點:

①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③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④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點:

①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同意歷史書上就可以看到它們的不同之處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位朋友你好!這是我給你的標準答案:

1、比較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的異同點

(1)相同點:

①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③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④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點:

①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義?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

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1,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2,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3,把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4,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聯姻。5,採用漢族的官制 律令。6,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漢化!這傢伙 數祖忘典 不姓拓跋了,呵呵。歷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歷史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有利於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過渡,有利於我國民族的團結.使北魏政治 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為北方經濟的恢 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