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唐太宗是促使韓國申請中國端午節成功的罪魁禍首

2023-02-02 04:55:40 字數 6047 閱讀 9692

1樓:史學馬前卒

一提到端午節,大家馬上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這一中國的傳統節日申請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卻被韓國搶先了,韓國在2023年將端午節申請成為他們國家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則到了2023年才申遺成功。很多人為此憤憤不平,為啥端午節竟然能成為兩個國家的世界文化遺產?韓國端午節確實跟唐太宗李世民有莫大的關係。

我國的端午節,起源於戰國末期,是為了紀念楚國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感傷國事自沉汨羅江的壯舉。汨羅江附近的群眾紛紛江水裡面投放粽子,就是為了避免屈原的屍體被各種魚蟲所吞噬掉。他們又通過賽龍舟的形式,紀念偉大的愛國義士屈原。

我國自2023年起將端午節列為了法定節假日。韓國的端午節,其全稱叫江陵端午祭。跟我國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從它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韓國的這些祭祀活動更像是一個地方性的民俗活動,並不是全國普天同慶的活動。

韓國端午節慶祝的時間非常長,從農曆四月十五開始一直要持續到五月初七,跟中國端午節相同的一點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慶祝達到了頂點。韓國在端午節祭祀神靈跟我國也不一樣,我國只是紀念屈原,而韓國祭祀的神就多了去了,包括國師城隍,國師大關嶺,還有唐朝時期屬於新羅政權下的一位軍事將領,叫做金庾信。這些神統稱為12山神。

韓國的形成如此盛世浩大的端午節祭祀活動,多虧了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打敗了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金庾信作為新羅政權的一名軍事將領參戰的,神勇無比,在大敗高句麗的鬥爭中發揮了神奇的作用。換句話說,沒有當初李世民率大軍統一朝鮮半島,就沒有現在的韓國端午節。

2樓:言言不是言

韓國端午節祭祀的神靈被統稱為"十二山神"。其中因為金庾信於對朝作戰中表現神勇,被後人奉為"十二山神"之一。可想而知,若不是唐朝統一朝鮮半島,說不定,韓國民間便沒有這樣祭祀神靈的活動。

3樓:靜默s時光

因為韓國的端午節學名叫「江陵端午祭」是一次公共性的祭祀,長達一個月祭祀多個具有當地特色的神。而祭祀的神靈就有一位金庾信的將領,也是唐朝攻打高句麗時所收編的部下,當時李世民帶領新羅、百濟等半島政權擊潰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若不是李世民統一了鮮半島,說不定民間也就沒有這樣的祭祀活動了。

4樓:痞子只you風流

這是因為那時候的唐太宗如果沒有去攻打高麗國的話,現在韓國也就沒有了所謂的端午節。也就不會去申請中國端午節。

端午節還在過,為什麼要申遺?

5樓:曉曉休閒

「遺」的意思是「生前就有,死後留下」。正因為端午節是先人留下的節日,現在還在過這個節,所以值得申遺,如果沒有了,就不需要申遺了(比如阿房宮、封禪等)韓國將端午申遺,也並非是端午在韓國會消失,而是韓國的申遺意識比我國強的緣故。

申遺的意義在於,有望喚起民眾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進行重新思考;有望促使搶救和保護科學化、規範化。這是一件好事,如能成功,我們當為之歡欣。也必須承認以當今社會的浮躁來預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上述「喚起」、「保護」,其作用可能是非常相對。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古老節日之一。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6樓:老是跑龍套

你正好是弄反了。

「遺」的意思是「生前就有,死後留下」。

正因為端午節是先人留下的節日,現在還在過這個節,所以值得申遺,如果沒有了,就不需要申遺了(比如阿房宮、封禪等)

韓國將端午申遺,也並非是端午在韓國會消失,而是韓國的申遺意識比我國強的緣故。

7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同意一樓的回答.提問題的這位根本就沒弄明白世界遺產的定義,以為只有面臨消失的才可以算是「遺產」,呵呵,真的「面臨消失」了就沒有資格稱為世界遺產了,比如阿曼的「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因為「面臨消失」而被從世界遺產名單上刪除了.

8樓:匿名使用者

韓國把「江陵端午祭」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在韓國有面臨消失的危險,但是「端午節」在中國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難道也有必要申遺嗎?純屬胡鬧。要不把春節和中秋節也一起申遺算了。

怎麼沒聽說過「聖誕節」和「萬聖節」申遺的?如果要申遺,也是應該申請「中元節」。

9樓:匿名使用者

pc國什麼都當他們的,這是教育的問題。小時候看的日本動畫片,改頭換面,造成這是韓國動畫片的假象,可能只有走出韓國才知道:啊~原來是某某國的啊 就是這麼wc

恩~忍不住發發牢騷~

54偶吧

端午節讓韓國搶申遺了,是真的嗎?

10樓:帖木兒不花

沒有這回事。是韓國以「江陵端午祭」作為當地一個民間祭祀活動申請了世界遺產。

再說也不是無能。我們中國現在只注重錢。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了收效比較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收益不是很高,國人普遍就沒興趣。

11樓:瘋夥戲豬猴

真的,被棒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搶注了,好像是05年。此外還有渾天儀他們也堂而皇之地印在它們的貨幣上,據棒子專家考證,秦始皇、唐太宗也有棒子血統。

12樓:小小麥町

棒子全是在胡扯,就知道搶我們的東西,真好意思的,厚臉皮

端午節的由來

13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14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15樓:

端午節,本名端陽節、重午節,最早起源於吳越,是吳越人祭祀龍的節日。吳越人以龍為圖騰,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為求得龍的保護,每年五月初五這天,便舉行盛的圖騰祭,把各種食物裝在竹筒裡,扔到水中,供龍享用。同時還挑選紋過「龍」身的青年男子划著龍形的獨果木舟,在急鼓聲在作水上競渡遊戲,以討得圖騰神的歡悅。

南方夏曆五月在節序上是夏收夏種後的小農親,農家慶祝豐收,調節一下生活,姑娘回孃家探親,使端午節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說明了江南水鄉過端午節的盛況,這些俗一直流傳至今,中國南方尤為盛行。因此,不少學都認為,端午節最初是作為一種祭祀方式以保證接踵而來的耕種季節裡的五穀豐登和人畜平安。

近代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跟屈原連在一起屬一種巧合,屈原於楚頃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懷石投下汨羅江,恰好是端午節這天。因此我們說屈原與端午節有著不解之緣。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中國民間紀念屈原的一個專用節日。

端午節到底起源於韓國還是中國?

16樓:萬萬是最愛

當然是中國啦!

韓國的文化就起源於中國

只是他們自己死不承認,還硬把很多中國的文化說成是他們自己的!

17樓:痛快並樂著

不要侮辱咱們的屈原大夫,他老人家不是高麗棒子,不要被那種臭不要臉的劣等民族騙了。

18樓:

愚蠢的問題!小學教科書上知識你還來問?!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不夠理性是盲目愛國?我告訴你愛國是不需要理性的,愛國有時就得盲目就得一腔熱血!

19樓:藍曦洛顏

中國!!!!!!!!!!!這是咱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因為國人在過去都沒有很重視才會被別國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遠征高麗讓中韓文化有交流。(戰國韓國也是中國的啦)

21樓:匿名使用者

。。。。。。。

都說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了, 還問啊 暈

22樓:

提這個問題的我深深的鄙視你 鄙視你全家! 真的!

端午節的一些問題

23樓:

1、b掛艾葉

2、世界上()國家已經申請了「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b韓國3、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4、端午節的時間 b農曆五月初五

24樓:匿名使用者

1.e2.b

3.吃粽子,鴨蛋4.b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25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知識知多少:

▲端午節的起源

26樓:手機使用者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

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

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

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裝置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唐太宗是誰?

唐太宗論舉賢 司馬光 資治通鑑 上 令封德彝舉賢 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 非不盡心,但 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長,古之致治 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 己不能知人,安可誣 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如器 好像使用器物。致治 把國家治理好。正患 只怕。誣 冤枉 貶低。譯文 唐太宗命令封德...

唐玄宗是唐太宗的兒子嗎,唐太宗與唐玄宗的關係是什麼?

很顯然不是 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 武則天原本是宮女得李治寵幸 後有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被武則天廢掉 出現武周政權 武則天晚年 被其女兒太平公主與唐玄宗李隆基逼宮自縊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乃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是唐玄宗李世民的曾孫呀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 762年 大唐皇帝 712年 75...

唐太宗享年多少歲,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死的 他死的時候多少歲?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 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 濟世安民 隴西成紀人,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歲。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 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 濟世安民 廟號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歲。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 649年 在位23年,享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