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0則中的之分別是什么意思,1,學而實習之2,誨女知之乎3,知之為知之,4,擇其善者而從之5,然後之松柏之

2023-02-07 00:25:40 字數 7461 閱讀 7356

1樓:陽光明媚

1,代詞,代指知識;

2代詞,「它」的意思,應該前面提到了一點關於「它」的具體東西,可能是禮儀,道理,或者是別的什麼。

3,就是,動詞

4,他,指代「從」的物件。

5,之:這裡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6,「之」指代前面說的「言」

1,為。。。。

2,為:成為、作為

3,為:就是

4,和「以」結合是以....為....的意思

2樓:飄零絮

"之"的含義:

1.學而實習之

代所學習的內容

2.誨女知之乎 3.知之為知之

兩句都應該是指代孔子所授的知識

4.擇其善者而從之

代善者5.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

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6.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代指前面的"一言"的內容

"為"的含義:

1.為人謀而不忠乎

表並列,表承接

2.可以為師矣

作為3.不知為不知

就是4.仁以為己任

看作,作為

3樓:丁佳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字詞解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特指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稱先生。這裡指孔子。

時:副詞,時常,按一定時間

習:本義鳥多次飛行,引申為複習,溫習。

之:代詞,學習的知識。

亦:副詞,也

說:通悅,快樂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瞭解

慍:生氣,發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3)理解:討論學習方法、態度與個人修養;不斷實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4)當堂背誦這一則

2、 第二則教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1)解釋字詞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不確數

省:反省

謀:辦事

而:連詞,表順承

忠:盡心竭力

乎:語氣助詞

交:交往

信:誠實、真誠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複習、溫習

(2)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

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理解:講品德修養,學習方法。主張為人「忠」「信」,為學「傳」而「習」。可見古代治學的任重視品德修養。

(4)當堂背誦這一則

3、第三則教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解釋字詞

溫:溫習

故:形容詞作動詞用,學過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

新:形容詞作動詞用,新的知識,新的體會

矣: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

可:可以

以:憑藉選我

4樓:

1 代詞 代知識

2 代孔子教的東西 音節助詞,無義

3 音節助詞,無義

4 代詞 代善者

5 的6 的

1 替2 成為

3 是4 做為

論語八則的翻譯,要原文

5樓:縱橫豎屏

原文及翻譯

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按時溫習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有志向相同的人從遠方來相聚(互相切磋,增長學問),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德才兼備的人嗎?

⒉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瞭解(知識)的人比不上喜歡(知識)的人;喜歡(知識)的人比不上以知識為樂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同行,在他們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它,他們那些短處(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你可以憑藉這種方法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到來時,這樣以後,你便知道松樹、柏樹是在最後凋謝的。

7.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麼大事就幹不成。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好處,還不如學習。

6樓:sunset腐朽

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這一則講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這則講的是學習方法。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則也是講的學習方法。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這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諡號。」

這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口裡不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正確態度,第三句講教育人的正確態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這則講的學習態度。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這則講的是教導方法

7樓:盜墓的

1 )學而知習之,不亦說乎?

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得的學問知識,時時加以鞏固,不是很喜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道來相聚,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對於知識)瞭解他的人不如愛好他的人,愛好他的人不如以學習只是為快樂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選擇其中好的人向他學習,把其中不好的人作為自己改正錯誤的借鑑。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譯文:溫習以學習掌握的知識,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足以成為他人的老師。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7)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則大事不成。

譯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這些時間)來思考,也沒有什麼益處,(與其這樣),不如去學習會更好。

8樓:sky灬花葬

原文:學而實習之,不亦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據君子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 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智慧。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幾個人同行,必定有我值得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而跟從他們學習,看到自己有像他們那樣的缺點就改正它。

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可以憑藉這個成為老師了。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樣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貪圖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來思考,沒有好處,不如學習。

論語十則的意思是什麼啊

9樓:跳躍全壘打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

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思想中,你贊成什么?不贊成什么?為什么

全部贊成。理由如下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

情趣和興趣的分別是什么意思,情趣和興趣的分別是什麼意思

情趣 品味 興致 興趣 愛好 情趣有雅俗之分 興趣有種類之別 不少興趣具有不少情趣 形容詞 不少情趣代表不了興趣 名詞 情趣和興趣的分別是什麼意思?情趣 品味 興致 興趣 愛好 情趣有雅俗之分 興趣有種類之別 不少興趣具有不少情趣 形容詞 不少情趣代表不了興趣 名詞 情趣與興趣有什麼關係?興趣是讓你...

古代的6禮分別是哪6禮古代中,六禮分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 六禮 即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納采 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採擇之意。儀禮 士昏禮 中說 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問名 是男家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準備合婚。儀禮 士昏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