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的古代的人們要學習希望自己當官

2023-02-08 22:30:36 字數 3807 閱讀 8405

1樓:匿名使用者

士農工商,人往高處走是特性,當時官是士階層,屬最高層。人們向上走的路只有當官。

現在的不一樣了,幾乎都差不多地位,當個科研人員有時候是比當個公務員要來的爽,某富豪比市長還有面子等等。

2樓:渾偲偲

不僅古代,現在還是,因為現在80%以上的博士都在**部門.......,君不聞論語中「學而優則仕」......

因為官:

一、可以謀私;

二、可以「奴役」別人;

三、可以少勞多獲;

四、可以高質量的享受一切自身權勢內的資源;

五、可以為親朋好友謀私,讓親朋好友再去「奴役」別人、高質量的享受、不勞而獲、讓他們也享受一切自身權勢內的資源;

3樓:鬱郁乎文哉

學而優則仕,這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的讀書人都是孔聖人的門生。

不過也有個別不做官的,比如陶淵明等

4樓:可愛de小

因為他們認為當官才是自己的一條出路,可以滿足自己的慾望,有的是為了報效國家

5樓:刀尖行

他們認為只有當官才能滿足自己的慾望, 實現自己的理想

6樓:浮士德2號

古代實行科舉制度,學習是百姓做官的唯一途徑。

7樓:showshi批發

十年寒窗,就為了一朝中舉,實現自己的抱負,報效國家!

8樓:愛歷史的孩子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

古代考上了進士之後做什麼?直接當官嗎?當官前要不要培訓?

9樓:忍者龜

明清要當官有點複雜,一般要經過幾個程式:

第一要先獲得出身,這主要有正途和異途,有了出身以後可以馬上擺起當官的排場,但並沒有正式官位。

第二步是取得「官照」,即**身分證明,正途用禮部印,異途使用者部印,書吏出身用吏部印。明代以後凡進士出身可以直接獲得正七品官階。

第三步是詮選,先拿官照、籍貫所在衙門的保狀、京師當官同鄉開立的保結,加上履歷書,到吏部文選清吏司報報,確認之後加上排班。

第四步排班,這分正途出身的「甲班」與捐納出身的「捐班」,若已任官滿者分為「京官班」與「外官班」。甲班中成績優異的進士有優先權,可在朝廷直接選任所,被稱為「老虎班」;另進士出身若為「榜下即用班」也有優先權。「捐班」中按首付款排班,若首付八成以上有優先權,稱為「大八成」。

第五步是定缺,初選官只能擔任「簡缺」,考試成積好或任過佐貳官可以當「中缺」,曾任州縣官才能當「要缺」,曾任州縣官且考績不錯才能當「最要缺」。

第六步是掣籤,把官缺和排班人選確定後,「老虎班」先指任所,「榜下即用班」先指省,其他按「除班」(第一次選官)、「補班」(去職後復職)、「轉班」(同一衙門升轉任)、「改班」(改任其他衙門平轉)、「升班」(由低升高)、「調班」(調他署同官職)分類,單月補、改、轉、調四班在天安門前金水河畔掣籤,抽到**就去**;雙月換除、升班掣籤。

第七步是經九卿科道考試,不過虛應故事;接著見皇帝,不出錯也會過關;再到吏部練三天畫自己的「花押」;全部通過後到吏部領「憑照」,這就可以上任當官去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考了貌似還有殿試。然後就是候補,就算是狀元也是從7品縣令幹起,有職位的話會讓考中的當,沒有也就掛個閒職混日子了。

11樓:叢林小小怪獸

一般會下放到基層單位做縣級官吏,還有一部分有關係的會在**當個候補,侍郎什麼的等不重要的官,但是發展前途是大大地!

事先要進行禮儀培訓。所謂官場儀表嘛

12樓:小新不會哭

直接當官 七品小官啊 不需要培訓啊 你學的東西就是你要實際運用的

為什麼古代人不需要上學,而現代人卻要學習這麼多呢

13樓:等待的契機

不是古人不需要上學,而是有些古人沒錢上學,國家又沒有優惠政策,也不像現在,有義務教育,所以才不上學

現代人要學這麼多的原因是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結果就是被社會所拋棄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要想當官就必須要讀書考試,也有各種公私學校。現代起義務教育,每個人都有義務接受教育。

1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也要上學,不過家裡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進私塾讀書(小學),進縣學(初中),再進會學(高中),最後進太學,國子監(大學,研究生)。

16樓:駿

古人有條件一定會去上學。並且上學比現在苦得多,一週讀書六天,休息一天,除了生日、節慶之外沒有休息。

古代才學超群的人除了當官還有什麼出路

17樓:只剩腦袋

就我知道的還有做老師,做師爺,**信 寫狀子的,有些還會去經商,有的會做些門客等等。在古時候,讀書需要有一定的家庭實力的,所以讀書的人並不多,當然也很受人尊敬,一般都可以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當然也有那些總想著考取功名,卻實力運氣不濟,又不想做一般工作的窮秀才。

眼高手低的人自古以來就不少。當然連秀才都沒有的話,那說明他不是這塊料。

**知乎網友 小八戒

18樓:新左右

教學、授課、著書、立傳。

19樓:每天健康多e點

出家 雲遊或者隱居

請問下各位大神,古代科舉中了之後還有些什麼事才能當官啊,我記得要在什麼地方學習個幾年的,求解釋。

20樓:空等待

明朝時候先童生考秀才,再秀才考舉人,中了舉人其實已經能當官了,到吏部登記下,然後。。。坐等**致仕或者掛了,沒人頂替的情況下,就從很多舉人中挑選去當官的,也就是說舉人是候補的,當不當的到還不知道。所以一般中了舉人以後就去考進士,考中以後就是貢生,然後再去殿試,也就是皇帝面試,皇帝欽點一甲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了,二甲就是進士出身,三甲就是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其實就能等著當官了,但是最厲害的幾位也就是一甲三人和二甲三甲中挑選精英錄取為庶吉士。這個就很厲害了,相當於皇帝的祕書,不是庶吉士還當不了大學士。

基本就是這樣了,純手打哦。

21樓:吳鉤對白馬

古代一般考完科舉,前十名至前二十名工作是一般來說是包分配,剩下的你就要等了,你需要和以前的老舉人開始跑官,跟吏部打交道,你要等到地方的官死了或退休,你就有機會做縣令,或跑官跑出個縣丞,不過就這樣很多人終生還是沒有當上官

2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 跟 武舉。

漢朝有舉孝廉,就是推薦。還有太學和國子監。

2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有三試,鄉試、會試、殿試,也就是傳說中連中三元的三次考試。鄉試中了就是舉人,會試中了就是貢生,殿試中了就是進士。

舉人如果有後臺,有人推薦,可以在地方做官,貢生的話可以到京城做官,而進士可以進入朝廷**。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第一得有推薦,第二得有官位空缺,當然形象和口碑也有影響。所以並不是中舉或者中進士就能當官。

24樓:匿名使用者

翰林院。

一開始其實是沒關係的,直到明朝天順二年開始與進士掛鉤,一甲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二甲為編修,以下為檢討。以後又將二甲、三甲中優秀者選為庶吉士,相當於「見習翰林」。至此,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古代的讀書人要當官要經過什麼過程

25樓:匿名使用者

先是秀才,之後鄉試,之後上京趕考,之後再是殿試。

26樓:匿名使用者

要有推薦人 還得有才 有的時候也要有財

為什么要學習,為什麼要學習

呵呵,這就是哲學問題了,我們想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去探索,但也不能盲目的探索。吃了虧就是經驗,有了前人的經驗就可以少吃虧,我們學習的就是前人的經驗。不學就會吃虧因為學習使人不斷進步,能夠修正人的思想和錯誤。學習對自己好啊 你看現在找工作都要學歷高的,學歷不高的要做苦工學習不是對父母好,也不是對老...

喚起每一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為什麼挑選77名青少年來

一 保證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堅持午睡。二 學習時要全神貫注。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 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 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 的境界,只有我的手...

請問職場的人們,員工該不該接受為老闆的合作伙伴幹私活

你這個心理不對。從你老闆的角度,幫這個人賣東西可以讓他公司盈利,那這個東西已經成為公司的一個業務了。你作為他公司的員工,老闆安排你幹什麼你就要幹什麼。要按照你的這個邏輯,所以和你們公司有往來的客戶,都應該給你錢才對?笑話 說實話,你到有點 公報私仇 了。說透了,你看那人不爽,而且有點看不慣他人大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