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中國古代經濟結構是什麼

2023-06-20 19:35:16 字數 3629 閱讀 6265

1樓:匿名使用者

1.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1)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 (2)商周時期出現少量青銅農具 (3)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戰國時期鐵鋤範戰國鐵雙鐮範戰國時期的鐵農具鑄造鐵農具示意圖 (4)西漢的耕犁安裝了便於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槓的耕作方法;還發明瞭新型播種工具──耬車。 漢代牛耕圖耬車曲轅犁 (5)唐朝時,南方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製造了曲轅犁。 2.水利工程: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工程的興建 (1)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工程的艱苦歷程。 (2)戰國時期各國興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3)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疏通河道,修築黃河大堤。 (4)魏晉南北朝時修築了許多水利工程,為江南經濟開發提供條件,江南經濟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5)隋煬帝時開鑿了貫穿我國南北的大運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1)三國時期發明翻車。 (2)唐朝時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4.農作物的種植推廣 (1)原始社會時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培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培植了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2)商周時期,後世所說的「五穀」已齊備;並知道選種。 (3)張騫通西域後,農作物新品種不斷傳入。

唐朝時傳入許多新品種,多從西域傳入;茶葉在江南農業中佔重要地位,全國盛行飲茶之風。(唐朝出現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稱為「茶神」。)4)宋朝時,從越南引進佔城稻,水稻產量明顯增加。

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流傳著 「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種植也由兩廣、福建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表明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

5)明朝時,引進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清代不斷推廣;明朝還引進了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中國古代經濟結構是什麼

3樓:過異的人

中。?

1、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

2、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

3、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4樓:方燕

法律分析:古代經濟政策:春秋:

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勸課農桑、提倡節儉、發展農業生產。三國:曹魏,重視興修水利;隋朝:

隋文帝改革制度,發展生產。唐初: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

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玄宗,大力發展生產北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佔城稻在江南地區推廣;南宋**鼓勵海外**,設立市舶司管理。

元朝: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大運河。明朝:

從國外引進農作物推廣種植。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中國古代經濟結構是什麼?

5樓:乾萊資訊諮詢

古代農業的發展可以春秋戰國為線,劃為兩個大的階段。此前,中國處於石制農具階段,生產力低下,因此,這一時期的生產方式是集體勞作,生產關係也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但隨著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戰國的使用及此後的傳播,農業生產力迅速提高,一家一戶的勞動成為可能,隨之也帶來了生產關係的變動,即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此後,在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基礎上,尤其在農業生產不斷革新基礎上,中國農業在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灌溉技術等方面都有進步,並且最終在宋朝時期完成經濟重心轉移,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即江浙一帶。農業的進步最終使中國確立的是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形態是和封建社會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維護小農經濟,就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主要手段。之後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清時期,並且緩慢發展。

所以中國古代的經濟結構為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也說自然經濟)。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是什麼?

6樓:乾萊資訊諮詢

發展簡史。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又是最活躍的、最革命的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我國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曾處於前列地位,並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重大影響和貢獻。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在同自然界的艱苦鬥爭中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發展了原始農業、畜牧業,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組織的演變。

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階級逐漸形成,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

奴隸制的確立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朝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青銅冶煉技術有較高水平;西周發展了井田制,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

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迅速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方式產生。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有利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接受秦亡教訓,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恢**展,國力強盛,開闢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發展。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莊園經濟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北方農業和畜牧業技術交流,北魏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北方經濟恢**展,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隋朝統一,經濟一度繁榮起來。

唐朝前期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沿用均田制、租庸調製,農業、手工業、城市商業發展,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外**空前發達,"中華文化圈"形成。

唐朝後期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散;

北宋時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南宋時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對外**發達,棉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元朝棉紡織業、造船業進步,中外交通發展,漕運和海運保證大都的糧食**,海外**空前發達。

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超過前代,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國逐漸落後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是什麼?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 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 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 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

例舉出中國古代經濟學家,例舉出中國古代五個經濟學家

管仲肯定是一位,李悝,吳起,商鞅,漢朝的桑弘羊 漢武大帝的財政部長 都是的。請列出50名古代有名的商人和50名經濟學家 請列出50名古代有名的商人和50名經濟學家 晉商 薛氏三兄弟 喬家大院的主人 開明富商渠本翹由商而官展玉泉 獨闢蹊徑範世逵 鹽商祭酒楊繼美崇尚仁德李明性 遠見卓識李巨集齡 票號始祖...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表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巨集大的宮殿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間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這座基址豐富了我們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同時為研究我國曆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特點,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宮殿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部,高出自然地平以上8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