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技藝交流的地方叫什麼

2025-04-30 22:50:07 字數 1790 閱讀 9829

1樓:vivi不愛吃芹菜

在古代,技藝交流的地方通常被稱為「坊會」。

坊會」在漢語世乎中有兩個義項,乙個是指古代城市劃分的行政單位;另乙個則是指聚集同行業手工藝人或商販的場所。在古代,手工藝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支柱,所以聚集地一般是固定的街區或搜握悉建築。

坊會可以是規模較小的小工坊,也可以是達到幾百個甚至上千個人的大型公會。這些坊會一般都由當地手工藝人自發組織起來,目的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交流技藝、傳承技術、交換材料及裝置等。坊會可以培養出許多著皮殲名的手工藝大師,如明代著名的紫砂壺大師董其昌,就是從南京的紫砂壺坊會中嶄露頭角。

除了手工藝品製作,坊會也是商販們聚集的場所,他們可以進行貨物交換、合作**、商議**等。在唐宋時期,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達到高度發展,各類坊會和市集活動也變得非常繁榮。

總之,坊會是古代手工藝和商業交流的主要場所,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樓:綦修卡夫斯

古代的技藝交流兆消地方被稱為「坊」,也叫「行會」、「社」。在中國的歷史上,坊是一種由各個行業的人自發組成的協會組織,旨在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學習和合作。

坊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當時的坊主要是由手工業者組成的,如陶匠、編織者、銅匠等。這些手工業者為了相互交流經驗、技藝和材料,以及共同維護自身利益而組成坊。隨著時間的推移,坊的形式逐漸演變為更加複雜的組織形式,指橡包括有明確等級、規定義務和權利的行會。

尤其是在唐宋時期,坊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各個行業的坊相互競爭、合作,形成了良性的競爭和交流環境,使得當時中國手工業的水平達到了頂峰。由坊組成的行會,還會向**申請特許,獲得一定程度的獨佔經營權,這也為坊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總之,坊是古代中國技藝交流的重要場所,它既是技藝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同時也唯猜旁是維護行業穩定和發展的組織形式。

3樓:帳號已登出

古代技藝交流的地方一般稱。

為「坊"或"會坊」。在中國古代,坊是與官方官府分開的社團組織,它是乙個以聚集同行為主模賣的行業組織,包括醫、農、工、商等,以傳授技藝、互相交流、維護行業利益為目的。而簡豎「會坊」則是業內精通技藝的人員組成的聚會。

在日本,技藝交流的地方稱為「道場」,是以某種特別的技能為中心的聚會場所。在古代歐洲,類似的組織一般被稱攔碼大為行會。

古代民間技藝

4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期間,平和縣崎嶺鄉的鐵技藝以其科技與民間文藝形式的完美結合,地方色彩獨特,觀賞性強而受世人矚目,其精彩之處也讓廣大群眾一飽眼福。

鐵攜知技藝的「藝」是一種以鋼筋為主要構造材料,裝有活動機關,由活人表演的遊藝車。相傳於康熙年間友悔崎嶺鄉一位林氏鐵匠首創,至咸豐九年(1859年)已設計表演形式8套,現在發展到12套。鐵技藝既是技巧運動,又富有藝術魅力,形象優美,風格獨特,200多年來一直流傳下來,主要流行在平和崎嶺,也經常應邀參加縣城小溪、九峰等地,以及外縣的民間文藝匯演。

據老人介紹,鐵技藝表演比一般龍藝較為複雜,除了必備的木頭架子、鋼筋鐵絲辯告消、各色飾品,還要有一批訓練有素的4―6歲的兒童演員。鐵技藝工匠運用槓桿、滑輪、齒輪等機械原理,使表演者座位能夠公升降、旋轉、翻動,極盡賞心悅目之能事,在古代被稱為「奇器」。

鐵技藝較有特色的節目有「觀音挑火」、「猴子弄盤」、「尼姑下山」等。然而就是這樣富有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在上世紀文革年代也遭到認為破壞,後於1987年憑藉老藝人的記憶重新組建。如今,重新組建起來的鐵技藝表演形式在林群山、林振鎮、林木進等熱心老人手中得到進一步改進,由大量人力肩扛出遊改為車載出遊,成為閩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之一,身受廣大群眾歡迎。

5樓:匿名使用者

雜技 答案補充 上『刀』山。

古代室內會客議事的地方叫什麼地方

小孩子那個叫抓週,就是滿週歲的時候抓,只是家人的一種期望。會客議事一般都是在書房,正式的官場的話就是後衙。中國古代的會客廳叫什麼?堂屋是舊式漢族民居的起居活動空間,一般設計在房屋中間,又稱 客堂 因為平時敞開,有的地區又稱 明間 臥室則稱 暗間 堂屋一般是家庭起居和會客的場所。普通百姓也兼作餐廳。過...

古代中國用什麼語言交流溝通,古代中國各地方的人們用什麼語言交流?

古代中國用古漢語交流溝通。廣義地說,凡五四運動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漢語。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遺留,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指書面語言。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 上古 中古...

古代大戶人家吃飯的地方叫什麼古代吃飯的地方叫什麼呀?囧

御膳房 是廚房.吃飯的地方應該叫用膳房.用膳只有皇室的.只有這些拉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 御茶房 內餑餑房 酒醋房 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 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 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