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沒有科舉制?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中國曆代選拔人才實行的制度不同。漢朝實行察舉制度。西漢以舉薦賢良為盛,東漢以舉薦孝廉為盛。
被舉薦的吏民經過皇帝「策問」後,按照等級高下授官。到了漢末,其弊端越來越明顯:「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舉薦的秀才,居然不認字;舉薦的孝子,竟然不和父親同住。魏晉南北朝時,有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當時各郡設定中正一官,其職權是根據家世、才談做備德品評人物,共分九等。
到西晉時,家世成了定品的唯一標準,做官成為士族的特權,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始行科舉制度,設進士、明經二科取士,平民有了做官的機會。明清含毀時期,科舉制度大致相同,有鄉試、會試、殿試之分。
鄉試是省級考試,三年一次,秋季舉行,又叫秋闈。生員(秀才)參加鄉試,考中為舉人。會試是全國性考試,也是三年一次,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舉行,又稱春闈。
舉人參加會試,考中者為貢士。殿試由皇帝在宮中主持,又叫廷試。貢士參加殿試取中後為進胡祥士。
科舉考試起源於哪個朝代
2樓:好水冬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橡沒,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進士。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殿試」條。畝如握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公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迅慶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古代科舉考試科目有哪些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1.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 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
科舉考試經典詩句或成語關於科舉考試的成語,詩句,名言
獨佔鱉頭 鰲,是神話中的海中的大龜 一說為淡水中的大鱉。傳說上古時天塌地陷,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把天補好後,又砍下鰲的四條腿把天支撐起來,使天和地重新穩固 見 淮南子.覽冥訓 及 列子.湯問 列子.湯問 中還記載了一個神話 渤海中有條大海溝,深得沒底,全世界的水都匯聚到這裡,打著漩渦往下洩。渤海中的蓬...
秀才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排第幾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童生試抄 也叫 童試 應試者 襲不分年齡大bai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du績優秀的一二等zhi學生 後取dao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 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