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法性空,佛性平等,為何人會有忠誠和叛逆之分別?

2025-05-04 12:55:03 字數 1140 閱讀 8564

1樓:網友

性空是指本質上都是因緣枝乎而生,都是因緣而滅,不是本來就有的、恆常不變的、唯一絕對的。由此而說諸法空相、諸法平等。忠誠與叛逆同樣都是世間法上的認識,是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對所崇拜的人所崇拜的義而採取的執著行為,但由於意識是種個人主觀東西,難免因為個人的空困認識角度方向而出現分歧,因為標準的不統一造成認識的不統一,並猛虧悉帶來行為的不同見解。

這就是從出世間法來理解的忠誠與叛逆。但佛法不是說一切認識因為空性而沒有意義,不用去分辯忠奸善惡,佛法是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初始,比如忠誠善良的人他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的行為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而忠,為什麼而善,這才是我們所應讚歎的。宣揚忠善的本身,只會增加自我的迷惑執著,帶來煩惱,而理解忠善背後的東西,才能帶來真正的智慧解脫。

2樓:土匪也瘋狂

佛性是自性,自性人人都有,自性人人平櫻梁旦等,之所以現脊擾在有不平等是因為我渣凳們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之後,各人的習氣不同造成了差別。

3樓:網友

忠誠和叛逆看起來是對立的,其實不然。就好漏或早像善和惡看起來也是對立的,其實只是一體兩面的展現。(其作用也是一體)有意思的是我覺得您提問團枯的開頭就是問題的答案。

可這又不容易用白話解釋清楚。如果樓主是學佛的只要入門了,這問題就好明白了。如果不是學佛的人士,學習些心返雀理學和哲學類的深入一下,這問題也能好理解些。

諸法性空,佛性非善非不善;為何人人都喜歡善不喜歡惡,都喜歡忠誠,不喜歡背叛?

4樓:繁星流動

要分清世俗諦以及究竟諦。性空、非善非不善是究竟諦的,忠誠、善惡是世俗諦的。

世俗諦以及究竟諦適用於不同的範疇,這一點是學習佛法的賢友最容易弄錯的,以致經常在善與不善、無慾還是有欲、有還是無等概念上糾纏。

在佛法的修行上,戒定慧三學中,戒、定都是建立在世俗諦的概念上的,包括日常生活也是世俗諦,這些都是必須運用世俗諦的範疇。

而究竟諦只是適用於佛法戒定慧當中的慧學的階段,當我們在修行觀智的時候,需要採用究竟諦,需要觀照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在修觀的時候,世俗諦是不適用的。這是究竟諦的範疇。

不可混淆世俗諦與究竟諦,那樣會變得不分善惡,不分戒定慧,以致說不要修行了。

5樓:網友

好的東西與自性相應。阿彌陀佛。

心經裡的「是諸法空相」有什麼含義

阿彌陀佛 學佛要看法師的講經,是諸法空相的意思如下,看不懂要反覆看 老法師 首先我們解釋一切法共同都有意義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生滅是一個現象,它不是事實。生本來沒有,現在忽然有,我們稱這個現象 生 滅 是這個現象消失了,那麼由此可知,這個 相的現前以及的消失,我們觀念當中認為這是生滅,其實如果細微 ...

法性本空怎麼解說?地獄也空?天堂也空?什麼都消失

樓主善問!此一問,正該問於以 看破放下不執著 教人的諸方 大師 當知有一個 空 凡夫如理思惟即知,何用宣說?還有一個 空 卻是 證空 之後的菩薩才能如實了知。混淆而說,是不知 三乘菩提 為何物者,是自生錯亂,錯解佛說者。末學略說如下 執有見者,以為意識心常住不壞,能夠往來三世 其實就是未斷 我見 因...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出自哪部經典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摘自 佛說造塔功德經 意思是一切事物皆由原因條件和合而生,我 佛陀 解說諸般道理也就是解說因緣 虛幻 沒有實體的 因緣終將離散,歸於寂滅 此境界無法解說 不可解說 對此終極的真相 我就如此解說 靜默 不做解說 原文 唐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 譯 如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