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大乘菩薩道的主要法門為六度法(即六種波羅蜜,第六種為其根本):
1、佈施:即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怖施三種。所謂無畏怖施,虧搏是見眾生苦痛、恐怖、煩憂時應無條件儘量幫他從這種不良狀態中解脫出來。在諸佈施中,法佈施最為殊勝。
2、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渡。
3、忍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佛門認為能忍辱者恰是世上最勇敢的人,乙個能超越和戰勝自我的人,他一定有力量超越和戰勝一切。
4、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永不懈怠,持之以恆。
5、禪定:外不著相,內如如不動,了了分明,攝心收念,心不隨境轉、不隨境公升滅。
6、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自覺覺他。
從具體的修持上講,一切心法都不出於六度:以佈施度唯我、慳貪、培植菩提心、攢積福慧資糧,以持戒度放逸、惡因,以忍辱度嗔恚、暴戾,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虛空手散亂,以智慧度無明、愚闇。說到底,六度就是戒、定、慧三個總的法則之衍射。
戒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惡果,弘揚善業。禪定是正定,必須以定來對治散漫和妄心,一切智慧均是妄念風平浪靜後才公升起的。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為根本。
作個譬喻,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滅賊。
菩薩是從平凡人做起,一直到成佛為止,共有五十幾個階段。到了等妙覺大菩薩果地時,智慧神通幾乎與佛無異,離成佛便只有一步之遙了。修大乘六度者,應常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比如單就佈施而言就是不住相佈施,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我們行施後,此三輪相皆不存於心中,這就叫三輪體空。
日常中即便我們還做不到三輪體空,也是應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三者「本性」的皆無所得,漸漸達到三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從而得到無限的福慧功德。六度皆是有「三輪體空」的,此才合於「般若實相」。因此,修行人所修六度法,只有不執著「人、我、法相」三輪才可算是波羅蜜,否則就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的福報,那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另外,一般來講,行大乘菩薩道是以因地修行時的發心和願力大為標準。凡有能發自渡渡他、自利利他的心,便是菩薩(稱因地菩薩)。一般情形下,初地以上菩薩才是有了果位的菩薩(稱果地菩薩),而八地以上的大菩差嫌薩便為不退轉菩薩,即再入俗世也不會再。
2樓:無禪空悟
持戒殊勝。法佈施固然能積功德,但都是在能力範圍內。而渣稿慶持戒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它需人長期漸進長期堅如握持,要承受鳳凰涅槃脫胎換骨之苦,要捨棄三惡。
所以持敬寬戒真的不容易!
3樓:妄作
故說法佈施殊勝。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告訴慈氏菩薩,法佈施有三事超過財佈施。
持戒佈施者易生淨土
4樓:機器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遠離諸染故。
持戒對於我們居士來說至少要持五戒,有六齋日重要日子持八關齋戒,進一步自己條件提高一點,受大乘菩薩戒。那麼戒是對治煩惱的,是收攝我們的散亂妄心煩惱。所以持戒者容易生,是使我們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諸多染汙的境緣。
戒有戒體、戒相、戒行、戒用。如果通過至誠的持戒,通過羯磨法,引發無作戒體。無作戒體,一切染汙的境緣現前,馬上生起持戒的行持,持戒行持引發無作戒體的功能作用,任運地自然而然地止惡,自然而然地修善,就能夠護持好這個戒體,遠離三毒的煩惱。
因其佈施者不有我故而易生淨土。
佈施首先談財佈施,財佈施對自己擁有的財物要佈施給眾生。在菩薩六度裡面把佈施擺在第一,是有它的深義的。
我們業力凡夫來到這配芹租個世間都有我執,俱生我執,身見。我執身見直接的乙個表達就是自私自利首陪,就是貪吝之心。貪心就是看到別人好東西想佔為已有。
吝,吝嗇之心,自己的東西不想給別人,這是一切不修行的業力凡夫共同的特點。
那現在對治這樣煩惱的乙個藥方就是佈施,你不僅不要去貪,你把你自己的東西給別人,你能給得出去說明你就破除了我執,把你的心量開啟。你有我執身見,一定這個東西佈施不出去的,那像割自己的肉一樣的。
你佈施出去是有同體的慈悲心,看到別人沒有飯吃就像自己沒有飯吃一樣,看到別人沒有衣服的那種寒冷就像自己身上的寒冷一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去佈施,就破除了我執。
進一步生髮智慧,三輪體空,沒有能佈施的我,沒有所佈施的對方,中間沒有佈施之物,三輪體空的佈施,你的功德等同虛空,無量無邊。有我執的佈施也會得人天福報,你三輪體空的佈施那是無漏的功德。
如果你能行佈施,他就容易往生,破除我執。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的乙個修行,就把佈施推到了乙個很高的層面。每一世的示現都要作大施主,乃至於手掌心裡流現了很多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華蓋、**、香華等等去佈施無量的眾生,讓眾生得到一種現實培兆的利益,產生感恩心,乃至於發起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心,所以我們要行佈施。
持戒的功德為何超過佈施
5樓:華源網路
持戒跟佈施有什麼差別?兩個都是修習善法。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佈施本身他心中是沒有願望的,他可以說是隨心所至。剛好遇到因緣了,觸動他的佈施的心,他就佈施了,他友飢有因緣才做。
持戒不同。要持戒之前,他一定先有乙個所謂的戒體,就是他有乙個「要期誓願」,他一定要先發願,才能夠持戒。
所以持戒是乙個有目標的行為,佈施是沒有目標的,他也可以做、也可以昌告畢不做。當然我們要知道,乙個有目標的行為,他是一定要做的,這個時候就會產生耐芹一種調伏的力量。因為你一定要做,你別無選擇,那麼你遇到了障礙的時候,你就要自我克服。
所以,持戒為什麼功德超過佈施?因為持戒是有目的的行為,它是有願力在資持,有戒體的一種「要期誓願」。所以持戒是二六時中,「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它是長時間的。
證嚴法師:這才是真佈施
6樓:愛創文化
佈施錢財是為了要做好事,並非一定要捐很多錢才叫做佈施,總是要隨分隨力。
舍手橘,而心不疼;舍,而沒煩惱,這才是真正的施捨。施捨即「施又舍」,將有形的物資佈施出去,心靈也要真舍掉煩惱。佈施以後,後面的心念也要舍掉,這叫做舍煩惱,這才是真佈施,心中會感得輕信衡安、自在。
若在有形佈施之後,卻讓無形煩惱壓在心裡,這是不清淨的佈施,不是真正的佈施。畢坦團。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7樓:用好心來
就是說,幫助別人要盡力去幫助所有的人。不要看著別人可憐才邦,看上去不可憐就不邦。害怕自己受騙就不幫助別人了。這就不是無所住佈施。
世尊的開示:佈施在整個佛法體系中,是乙個什麼樣的位
8樓:引經據典正法
3、【解】 「禪定、智慧」。「禪定」即六度中之第五度,「智慧」是第六度。
第一是「佈施」。第二是「持戒」,意思就是說,「持戒」的功德比「佈施」高。第三是「忍辱」,「忍辱」比「持戒」要殊勝。
第四是「禪定」,「忍辱」之後才能得定,不能「忍辱」就不能得定,所以「禪定」從「忍辱」得來的。最後「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從「禪定」來的,不是學來的。
讀書,讀書要修定才能開智慧;讀書要不是修定,就不容易開智慧,所以書要會讀。這種方法理論隨著佛教傳到中國,我們中國自己的儒、道都接受了,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儒跟道都不簡單,在中國他稱為「聖賢」,道家人尊稱為「神仙」,他們都接受了,也都用這六種修學。
佈施」是放下。「持戒」,「戒」指什麼?通常都是講「五戒」、「十善」,這是佛法的根本大戒,能守「五戒」、「十善」,這個功德就超過「佈施」。
佈施」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是財物,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佛教我們修三種佈施,得三種果報。
出家了,要不要修?要修。為什麼?
你沒有這三種果報,你不能幫助眾生,度眾生沒有依靠。憑什麼度眾生?憑財富、智慧、無畏,大無畏的精神,你才能真正幫助苦難眾生。
所以我們一定要修,不是為自己享受,是為度眾生方便。
9樓:望月
始終貫穿整個佛法修學。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說是六種,實則一種,一即是六,六即是一,不能分開。
佛法中無量法門其實只是一法,眾生根性無量,故分而說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門歸來起來是六度,六度再歸納,就是一法。
譬如單說佈施,必定涵蓋其餘5項的意思。佈施,表面是財物、無畏、法等佈施,目的是乙個,舍卻內心貪嗔痴慢等煩惱。持戒目的是攝心,攝住心即降服煩惱,忍辱對治貢高我慢,修平等心,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痴,從一至六,皆不離斷煩惱長智慧。
其餘5亦復如是。
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智慧聰明,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
佈施不要想著索取,不要為了回報去佈施。得到了又如何?還不是執著?南無阿彌陀佛 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 淨空上人老教授 阿彌陀佛?福分是自己付出的回 copy報 是善心善行的回報 凡事守戒 安心為主 不然一切不順 我說 不如多多放生功德迴向 多多佈施 多做慈善 則一切吉祥如...
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 淨空上人老教授阿彌陀佛
福分是自己付出的回 copy報 是善心善行的回報 凡事守戒 安心為主!不然一切不順 我說 不如多多放生功德迴向 多多佈施 多做慈善 則一切吉祥如意的!長壽從放生中來。富貴從佈施中來,智慧從法佈施中來,健康從無畏佈施中來 一切福報都是付出的回報 阿彌bai陀佛。說得好,說得對,du 三種佈施得zhi對...
師兄,你好,請問 財佈施得財富果報,法佈施得智慧果報,無畏佈施得
一 四攝法,佛學術語,出自 法界次第 指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攝即攝受,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維摩經 雲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簡而言之,攝 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具體分類 1 佈施攝 謂菩薩以財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