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傳 譯文,孫策勸學翻譯

2025-05-14 01:40:39 字數 1805 閱讀 2014

1樓:網友

《三國志·周瑜傳》告訴我們,周瑜是孫策的『鐵哥們』,從小一起長大,而且『獨相友善』,已達到『公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的程度」(《品三國》209頁)

孫策和周瑜是年輕時的朋友,這不假;但說「從小一起長大」,卻是不確切的。

孫策是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市)人,周瑜是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二地相距遙遠,古代交通又不方便,二人「從小」是不可能相識的。《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和《周瑜傳》都說:孫堅初興義兵,討董卓,把家屬遷徙到舒縣,從此孫策才和周瑜相識,而且成為好朋友。

孫策與周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周瑜把道南的大宅院給孫策全家住),公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周瑜傳》)。這年是初平元年(西元190),孫策和周瑜都是16歲,相當於現在高中生的年齡,二人何曾「從小一起長大」呢?

提起魯肅,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觀眾朋友可能馬上就浮現出乙個忠厚老實到迂腐程度的這麼乙個人。大家都知道劉備借荊州,魯肅討荊州,魯肅一去討荊州,劉備就問諸葛亮怎麼辦呀,為之奈何?諸葛亮就說你會哭嗎?

劉備說會呀。魯肅來了你就哭。魯肅一去討荊州,劉備就哭,哭得魯肅就沒有辦法,說哎呀,這個事情有話好好說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這樣,我這兒有餐巾紙。

好像是這樣乙個形象,其實不是的,魯肅是乙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當年周瑜當縣長的時候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看來是大地主,家裡很有錢的,魯肅當時家裡有兩囷糧,囷就是圓形的穀倉,每乙個穀倉裡面可以放三千石穀子,家有兩囷,魯肅就指著說,拿一囷走好了,這叫做「指囷相贈」,是歷史上乙個有名的故事,所以是個很豪爽的人。

在亂世的漢末,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外,還有乙個魯肅版的「隆中對」,歷史上的魯肅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忠厚和迂腐,其實他也是乙個能夠審時度勢和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2樓:網友

本人也很欣賞伯符啊~~^

m版評三國】解讀瑜策分手事件。

策帝讀書筆記】策瑜的「總角之交」是幾歲。

m版評三國】議孫策不納魯肅。

可以去孫策吧的精品區看看 有價值的還是挺多的。

想要yy 抒懷一下 可以逛逛周瑜吧= =

3樓:辛苦月同

孫策和周瑜是年輕時的朋友,這不假;但說「從小一起長大」,卻是不確切的。

孫策勸學翻譯

4樓:居家能手小晴

孫權勸學》的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如今當權,負責管理事務,不可以不學習!

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

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

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麼這麼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瞎陵後分別了。

孫權勸學》的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的出處。

孫權勸學》的衫凳出自《資治通鑑》,全文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後大有長進的故事。《資治通鑑》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磨塌戚政治智慧,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孫策孫權誰長的最可愛,孫策孫權誰長得可愛

孫權。孫權比孫策可愛,後世的大儒柏楊老先生,曾誇他是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搏租衡開國皇帝朱元璋,則在字裡行間表達了他對孫權的不滿,柏楊老先生為什麼要說孫權可愛有人情味呢?最初駱駝型物看到老先生的評語基做也是一臉的懵,因為駱駝印象裡的孫權,從小就是個牛人,據正史 三國志 記載,他在少年時就已...

東吳孫策和孫權誰厲害孫策是孫權殺的嗎

創業難,守業更難,江東稱帝50年,不是開玩笑的,不過沒有孫策前期的廣交賢能,拓展疆土,是看不到孫權的厲害的 沒有孫策就沒有孫權 你明白了麼 孫策是不是孫權叫人殺的啊?孫策死於許貢門客的刺殺,門客怎麼知道孫策行蹤?且不被孫策護衛發現。極有可能是孫權透露了一些東西給門客知道並策劃,借門客之手殺孫策,好讓...

孫武和孫策有什麼血緣關係,孫權和孫策是什麼關係

應該是有關係的。古代的家譜記載是很嚴格的,只要家族沒有破落家譜記載都非常詳細,商滅夏以後,周滅商以後都能找到舜 堯等上古時期的後人封地就是根據家族承襲記錄。孫姓現已知的共有八大系,其中七系是在三國以前就已經形成了,在那時候要想確定一個人是誰的後代幾乎連家譜都不用,直接用一個人的姓氏和此人的居住地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