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厚線見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高階**雹辯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
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古代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現代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往往春薯雞叫時分就得起身準備。
詩經·齊風》中有一首《雞鳴》,描寫的就是春秋時齊國**的上班情況:「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公雞打鳴時,**已準備上朝了;「東方明矣,朝既昌矣」——當東方已亮時,**都已站滿朝堂扒肆者。
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卯時對應現代24小時制是早上5點至7點。
地方**也要卯時到崗。從程式上來說,「擊鼓公升堂」是地方主政**每天辦公的開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稱為「散堂鼓」。
古代衙門前所設的鼓原本是用來宣告縣太爺下班的,相當於下班鈴,到了明清時期才作為緊急情況下來不及寫訴狀的百姓鳴冤使用。
2樓:栩樂
上班叫「應卯」猜配顫,這一詞語流傳至今。 下午下班也很遲穗敗,大約是酉時(5-7點,酉正是下午六點。 但是對下班並沒有乙個很明確的賣仿說法,一般的官衙下班叫做"放衙" 事實上,古人較真重視的是按時上班,何時下班則並不嚴格。
在下午用文言文怎麼說
3樓:熱愛生活了啦
古代沒有下午這個說法,都是分時辰叫的。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所以要麼說未時申時宅於舍,要麼說半日宅於舍。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複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
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一下午用文言文怎麼說
4樓:鞏文景
你好,「古代沒有下午這個說法,都是分時辰叫的。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申時: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所以要麼說未時申時宅於舍,要麼說半日宅於舍。
文言文中時辰表示:【作者:紫金肥點豆,**: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請註明出處。)】
凌晨:雞鳴。
清晨:朝。早上:旦 晨。
中午:日 午。
下午:晡時 日昳 日側。
傍晚:夕。晚上:暮 夜。
半夜:夜半 子時 三更。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 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下午文言文咋說
5樓:天羅網
因為古代分很多時制,需要對應著看。
下面時詳細資料,您自己選乙個吧。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行沒姿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察亮正、醜初、醜正。
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檔絕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文言文下班了怎麼說
6樓:優點教育
出自老子道德經 正文 第六十六章。
譯文:江海之所以能成為千百河谷之水歸順之處,是因為它在河水的下游,所以才能成為千百河谷的統帥。因此,要想作萬民之君王,必須在言語上表示謙下,要想站在百姓前面,必須先把自己放在百姓後面。
因此,聖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覺得他是累贅,雖在百姓前面,但百姓不覺他能造成侵害。
這段話實際上表述了老子的治國之道,他認為道作為萬事萬物的本原和根本規律,是自然而然的,即道法自然,人道的執行也必須以大道執行為依據,即人法道。這個「法道」,就是法道之自然,即法天地之自然,人之自然。依照大道執行規律,就應當貴謙處下,貴陰守柔。
這個觀點集中體現在治國之道上就是無為。
用文言文怎麼說,是不是用文言文怎麼說
有時 在現代漢語中是間或不定 不經常的 偶然 偶爾的意思。對應文言文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雙音節詞 間或 時而 時爾 偶爾 時或 單音節詞 偶 或 時。飯否?辛棄疾有一首 永遇樂 京口 北固亭懷古 有 廉頗老已,尚能飯否?是不是 用文言文怎麼說?是不是 用文言文表達是 是否 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
就是用文言文怎麼說了解用文言文怎麼說
讀音 j 釋義 就 立刻。例 立即 召之即來 一觸即發。就是。例 非此即彼。靠近,接近。例 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離。當下,目前。例 成功在即 即刻。假定,就算是。例 即使 即便。就著 當前環境 例 即興表演。登上王位。例 即位。當 就在。例 即日。表肯定。例 即是。例句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將就的文言文怎麼說,「瞭解」用文言文怎麼說?
將就 就是文言文的說法。如 詩 周頌 訪落 將予就之,繼猶判渙。朱熹 集傳 將使予勉強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宋 呂祖謙 與陳同甫書 或雖知其非誠,而將就藉以集事,到得結局,其弊不可勝言。文言文中與將就一詞相近的詞 文言文中,與 將就 相近的詞 1 苟且 清朝顧炎武 歲暮 詩 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