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者當塗高和袁術有什麼關係

2025-05-15 00:15:56 字數 1197 閱讀 7316

1樓:匿名使用者

代漢者,當塗高也。」意思是說漢王朝氣數已盡,註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當塗高」。

當塗高」三字意思隱晦,又想謎語。誰是「當塗高」呢?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首先認為自己是「當塗高」的是哪個無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術。

袁術和袁紹是堂兄弟(一說異母兄弟),他們的高祖袁安,官至司徒;安子袁敞官至司空;孫袁湯官至太尉;曾孫袁逢、袁隗,都位至三公。所以袁術、袁紹自稱「四世三公」,門第之高,無人能比。

自從黃巾起義,繼之董卓弄權,東漢王朝勢成瓦解,於是袁術就以為天命就落在自己身上了。什麼天命檔拿呢?他認為漢代的火德已衰,代火的應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上有土,所以他正是土德的代表者。

此是其一。他又認為自己名術,術是城邑內的道路,他又別字公路,所以讖語的「當塗高」就是指他袁術。這是其二。

後來聽說孫堅在長安得到傳國玉璽,就更以為漢王朝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了。為了得到這個象徵天命的寶貝,他更是不擇手段,把孫堅的妻子拘留起來,逼她交出玉璽(《演義》記載略有不同,這是根據《三國志》)。玉璽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

獻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壽春正式做起皇帝來,自稱「仲家」,設定公卿百官,郊祭天地,還要把呂布的女兒接來做太子的「冢婦」。

這簡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徹底失敗,當然是無可避免的。

袁術失敗以後,第二個撿起這句破爛讖語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有個叫許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讖語,說:「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原來古代的宮殿祠廟判譁前面通常都建有兩個高大的臺,臺上又有樓觀,在兩臺之間留個空闕的地方,這種建築就叫闕或雙闕。許芝說「當塗而高」正是這個東西。它又叫「象魏」。

於是就證明以魏代漢,正是「天意」了。

說穿了,「天意」不過是人意。這個人意又不是眾人之意,而是有權力的人的私意。寫在紙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讖語不過是些遊移不行衝搭定的東西,隨你怎麼解釋都可以,問題是在於誰有解釋的權力。

既然袁術以失敗告終,這個「當塗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卻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為「象魏」便是理所當然的了。什麼圖讖、《燒餅歌》之類,都是乙個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袁家是春秋時段敏代轅濤塗的後代,應了「塗」字。他自己名術,號公路,槐旦也均與塗字相通。依照西漢末年以來的五德終始的歷史哲學,漢朝是火德,火生土,代漢而起的朝代該是屬於土德的大舜之後,而轅濤塗恰好是大舜之後,他是鉛燃擾轅濤塗之後。

光子和電子有什麼關係,光子和電子有什麼關係?

光子是電磁波,電子是實物粒子與電磁波是兩回事。電子與光子這兩種粒子的根本區別 光子沒有自旋,電子有自旋。電子是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電子有確定的靜止質量,是一種物質實體,速度可以低於光速。嚴格的說,光粒子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能量傳播的載體。按照普朗克的理論,一個光子代表著一份能量,光子是沒有靜止質量...

亮度和色溫有什麼關係,色溫和流明有什麼關係

光源色溫不同,帶來的感覺也不相同,高色溫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就會給人們一種陰冷的感覺 低色溫光源照射下,亮度過高則會給人們一種悶熱的感覺。色溫越低,色調越暖 偏紅 色溫越高,色調越冷 偏藍 利用自然光拍攝時,由於不同時間段光線的色溫並不相同,因此拍攝出來的 色彩也並不相同。例如,在晴朗的藍天下拍攝...

贇與贇有什麼關係和區別,贇與贇有什麼關係和區別?

關係 兩個字實際上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贇 字是 贇 的繁體字,讀音為 y n。區別 兩個字只有字形與寫法上的區別,而釋義與讀音都相同。1 贇字總筆畫為十六筆,筆順編號為 4134112121542534。2 贇字總筆畫為十九筆,筆順編號為 4134112121542511134。關係 贇是贇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