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早的輪胎是19世紀初安裝在車輪輪鋼上,由生膠製成的實心的膠帶。但是生膠的質量不能滿足使用要求。1839年發明了硫化方法,對提高輪胎的耐用性具有巨大的意義。
生膠經過硫化之後,獲得了硬度、彈性和耐磨性。1881年,首次使用了經過硫化、安裝在車輪輪鋼上的實心輪胎。為了增加彈性,1884年開始製造厚壁空心輪胎和海綿輪胡頃胎,但是這種輪胎在高速行駛時生熱很高,容易損壞。
由於汽車行駛速度的不斷提高,勢必要求製造出彈性更高和更耐用的輪胎。直至1888年才製造出彈性更高和更耐用的輪胎。
其後幾年,為了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改進了充氣輪胎和輪鋼的固著方法。開始採用帆布帶,以後(1890年-1892年)採用包在外胎胎圈裡面的鋼絲圈。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開始應用內胎;輪胎的其他部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無緯織物——簾布的發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改進,它大大地提高了輪胎的工作能力和彈性。第一條用簾布製成的外胎是1893年出現的。
1890年-1900年出現了有胎面花紋的輪胎,而在這之前,則只有平滑的輪胎。由於胎面具有了花紋,大大虧御提高了輪胎在泥濘道路上和潮溼道路上工作的安全性。
大約在1925年輪胎鋼圈具有了一定的幾何形狀,並且胎圈凸出部分是鑲進輪鋼邊緣相應的凹陷部分的。但這種固著方法不安全,因此對鋼圈結構又作了改進——出現了迄今仍在使用的直角胎圈輪胎。
為了降低汽車的重心和提高行駛的平穩性,以及乘用汽車的發展,開始向減小輪胎外徑、著合直徑(輪鋼直徑)和氣壓方面發展,而輪胎的斷面寬卻在增大。
1930年「超低銷做巖壓輪胎」的出現是一種最早的特種結構輪胎。
1937年首次生產了鋼絲簾布輪胎,從而提高了輪胎的耐用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調壓輪胎,此類輪胎產生的原因是:降低輪胎的氣壓時能提高汽車在鬆軟地面上的行駛效能。
直至1948年才出現了第一批無內胎輪胎的業樣品。這種輪胎被刺穿後不會馬上放氣從而避免了事故危險。
1950年-1951年研究出了一種叫做子午線輪胎的新型輪胎。其優點是耐用性高。
1959年出現了有三面環,胎面能拆卸的活胎面乘用輪胎。
1964年我國開始試製的子午輪胎和活面輪胎。
2樓:匿名使用者
早期的汽車使用木製或鐵製的車輪,汽車的懸架結構也不完善,再加上路面行駛條件不好,儘管汽車行駛速度不高,但還是顛簸得厲害。
有位海軍上校對乘坐早期汽車的感受如下追述:「是我初次嘗試不用馬拉的交通工具。1896年,我乘坐鐵輪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花崗石路上行駛,車子的劇烈顛簸使我聯想到藥水瓶上的說明--服前搖勻」。
橡膠輪胎的出現是汽車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提到橡膠,人們自然會想到橡膠之父查爾斯·古德伊爾。1834年,他受焦炭鍊鋼的啟發,開始進行軟橡膠硬化的試驗。
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在乙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硫化橡膠受熱時不發粘而且彈性好,於是硬化橡膠誕生了,橡膠輪胎製造業從此也應運而生。
1845年,英國乙個鐵匠獲得了第乙個橡膠充氣輪胎的專利權。他用塗有橡膠的帆布製成內胎,外面包上皮革以抵抗帆旅粗糙路面對它的磨損,然後充入空氣。1900年實心橡膠輪胎幾乎普及。
為了提高實心胎的效能,當時的製造商在橡膠內胎中填充了五花八門的東西作為減震材料。實心胎應用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但要提高實心胎的效能有很大的侷限性,人們又把眼光投向了充氣輪胎上。
1895年,法國人公尺希藍把1888年發明的自行車充氣輪胎經過改良後安裝在汽車上,參加巴黎至波爾多的比賽,才出現首輛使用這種輪胎的汽車。
1911年,美國哈德門輪胎和橡膠製品公司的財務管理員菲利普,在亞利山大· 施特態鬧凳勞斯的檔案中發現了施特勞斯於1894年的一次發明,即可織彎租物在乙個方向上拉伸而在另乙個方向上卻不變。於是他們公司利用這一發明,推出了成套的內外胎,即用橡膠和織物織成外胎,裡面裝上橡膠內胎。至此,充氣輪胎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汽車才真正穿上了現代化的"鞋子"。
3樓:安徽萬通高階技工學校
輪胎種類 1.胎體結構分為充氣輪胎和實心輪胎。 2.
組成結構不同分為有內胎和無鉛銀內胎輪胎兩種; 3.胎內工作壓力大小襲激磨分為高壓胎、低壓胎和超低壓胎三種; 4.胎體中簾線排列方向,分為普拍鬥通斜交胎、帶束斜交胎和子午線胎; 5.
胎面花紋的不同,分為普通花紋胎、混合花紋胎和越野花紋胎。
輪胎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4樓:回憶很美痘
早在1836年,比利時人迪埃茲就曾提出過充氣輪胎的看法。1845年,英國公尺德爾塞克斯的土木工程師羅伯特·w·湯姆遜發明了用皮包裹,內充空氣或馬毛的輪胎,但沒有實際使用。1888年居住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蘇格蘭獸醫約翰·伯德·鄧洛普,看到自己兒子自行車的實心橡膠輪在石頭路上顛簸很厲害,於是用一根通過活門充氣的管子,外面塗上橡膠作保護層,做了乙個氣胎。
這種氣胎纏在車輪上,要修補內管的的刺孔,必須首先用苯把塗的橡膠泡下來,修好後再塗上橡膠。這種新輪胎一開始受到人們的嘲笑,但他的兒子騎此車參加比賽獲得了第一名,於是此項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鄧洛普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放棄了獸醫職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輪胎製造廠,開始生產橡膠輪胎。
從1894年起,早期大批量生產的「希爾德布蘭德」和「沃爾公尺勒」牌電單車正式使用了鄧洛普輪胎。 法國的安德烈·公尺許林和愛德華·公尺許林兩兄弟的公尺許林公司1892年發明了一種可以拆卸的充氣橡膠輪胎,過去只有專門修理工才能處理的爆胎事故,現在一般人一刻鐘就可以修理好了。這一發明影響了整個世界。
1895年,公尺許林兄弟第一次派裝有可拆裝輪胎的「閃電」號小汽車參加巴黎—波爾—巴黎汽車塞。輪胎汽車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並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1908年,公尺許林公司研製出了雙式車輪,有效地解決了重型汽車的輪胎負荷問題。
1937年,公尺許林公司又研製出了子午線輪胎,這種命名為「蠅籠」的輪胎胎面,由多層簾布層加強,並用分層鋼絲簾線層箍緊。這些簾線層均與輪胎鋼絲垂直排列,極大地改善了輪胎行駛方向的穩定性。1981年,英國鄧洛普公司又發明了一種新型輪胎,在穿孔的情況下汽車仍可繼續行駛,而輪胎不會從輪輞上脫出。
胎冠內表面塗有聚凝膠,既是密封劑,又是潤滑劑。這種輪胎的安全壽命僅為萬千公尺。
汽車輪胎的發展趨勢是
5樓:海角
輪胎是在各種車輛或機械上裝配的接地滾動的圓環形彈性橡膠製品。通常安裝在金屬輪輞上,能支承車身,緩衝外界衝擊,實現與路面的接觸並保證車輛的行駛效能。
輪胎作為汽車的重要零部件,是發展汽車產業的基礎。作為汽車產業重要配套產業的輪胎行業,與我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輪胎工業實現快速增長,自2006年以來穩居世界最大輪胎生產國和橡膠消費國,輪胎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隨著中國交通運輸、汽車機械等產業的不斷發展,輪胎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望繼續提公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6-2019年中國橡膠輪胎外胎產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只有億條,較上年同比上公升。但是,2018年中國橡膠輪胎外胎產量下降幅度高達,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國汽車公司近兩年發展受阻,導致對上游輪胎需求量有所減少,因此輪胎廠家減少了輪胎外胎的生產量。
輪胎下游需求增速下滑 替代市場空間依然可觀
輪胎的下游需求**於兩個方面:新車新增需求(對應配套胎市場),舊車更換需求(對應替換胎市場)。需求係數方面,配套市場雖然單車需求量較大,但受逐漸增長的汽車保有量規模以及替換市場單車年均穩定的替換需求,目前輪胎下游整體以仍替換市場為主。
據調查資料統計,目前下游主要以替換市場為主,約佔輪胎銷售總額的75%;配套市場約佔25%。
隨著保有量規模的逐漸增長,增速則有所下滑。綜合來看,相對於全球保有量的年增速,國內汽車保有量市場增速顯著高於國外市場。因此,國內的輪胎替換市場也為眾多輪胎生產企業貢獻了可觀的市場需求空間。
以上資料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橡膠製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傢俱發展史是什麼?西方傢俱發展史分幾個時期
西方傢俱發展史分幾個時期 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巴洛克時期,中世紀時期,十八世紀。傢俱是指人類維持正常生活 從事生產實踐和開展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器具設施大類。傢俱也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創新,到如今門類繁多,用料各異,品種齊全,用途不一。是建立工作生活空間的重要基礎。...
內燃機發展史,內燃機是誰發明的
內燃機是誰發明的 內燃機是卡爾 本茨在19世紀80年代左右發明的。卡爾 本茨於1879年12月31日製造出第一臺單缸煤氣發動機 速為200轉 分,功率約為千瓦 但這臺發動機並沒有改變賓士公司的經濟窘境,破產的威脅依然存在。這位不服輸的德國人,並沒有被清貧打敗。經過多年努力後,1886年1月29日本茨...
簡述汽車車身的發展歷史,汽車的發展史是什麼?
汽車的發展史是什麼?汽車的發展史是 裝備輕便動力 自行推進的輪式道路車輛 汽車,在發明之初並非是這個樣子的,汽車的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經100多年來的不斷改進 創新,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匠心,並得益於石油 鋼鐵 鋁 化工 塑料 機械裝置 電力 道路網 電子技術與金融等多種行業的支撐,帶動了它們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