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體現了怎樣的精神

2025-05-28 18:05:11 字數 1386 閱讀 263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哪篇文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櫻枯樓記》。

2、《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為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此文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告兄心,也表達脊友洞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哪篇文章

2樓:我好開心你呢

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1、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1] )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2、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謝夫人改嫁長禪攔租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3、范仲淹「文武兼備」,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賀兆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其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

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4、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衡鍵,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意思

3樓:夢之緣文化

1、意思是指那些憂國憂民之士,當他在朝廷做官時心裡想的是黎民百姓。

2、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的句子。3、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yì)微斯人,吾誰與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上一句是什麼?

4樓:教育細細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麼呢?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選段: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 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 岳陽樓記 原文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