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知哥64381倚搶
中國傳統繪畫屬於意象造型,即不以真實再現客觀物象為造型標準,而是注重繪畫的趣味性,強調筆墨意趣。
2樓:網友
中國畫歷來倡導「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通過對自然美的表現,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來,以情寫景、情景交融,進而物我統。
一、形神兼備。
3樓:何凌凡
李白杜甫這些都是後人腦補,嚴格說不算畫像,是後人對他們的文化精神所進行的形象化概括,屬於概念擬人化的範疇。
4樓:bd小葵
古代人物的畫像真的挺難看的,就算是那種書上描述的很帥氣的人物,他們的畫像都完全不符合他們的帥氣啊。
5樓:寇山菡
中國古代作畫,都是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創作的,特別是帝皇畫,創作者都是根據曾今見過皇帝的記憶來作畫,很難不帶有自己的喜好在裡面。
6樓:允聖怡
繪畫材料的制約,但是不是說沒有,叫工筆,寫實是因為看起來立體感強罷了。講真有的細節畫的越看越像。
7樓:成邊神車異
現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畫像都是由現代畫家根據史料或者他們的著作來畫的,所以歷史書上很多人長得很像。
8樓:銘刻
我覺得並非古代人的審美觀出現了問題,而是今天的欣賞者處在與古人不同的藝術傳統和接受環境當中。
為什麼我國古代的人畫像都這麼醜
9樓:哲哥聊歷史
中國古代人物畫像觀感上的難看可能是受到西方寫實畫法影響後的心理反應。
主要原因如下:
1、從傳教士帶來的聖像開始,中國人對西洋的畫風的接受經歷了乙個由好奇到模仿的過程,照氏衝相術的興起使得講求神韻的中國古代人物畫更加曲高和寡。
2、從歷史遺慧核嫌留物的角度看,紀實的素描人像比寫意的線描人物前手更接近於歷史原貌。
3、眼中難看的古代人物畫像在古代人看來卻是窮神盡相、曲盡其妙。並非古代人的審美觀出現了問題,而是今天的欣賞者處在與古人不同的藝術傳統和接受環境當中。
為什麼我國古代的人畫像都這麼醜?
10樓:喜腦弓子
因為中國人講究抽象思維,而對於歷史人物畫很多都是根據當時的喜好來創作的。
11樓:晞河
本身的樣子佔很大原因…畫家水平不行怎麼會給皇帝畫像…吳道子的畫的人物就畫得不錯,是樣子問題…
不過現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畫像都是由現代畫家根據史料或者他們的著作來畫的。所以歷史書上很多人長得很像。朱元璋有一張畫像長得挺規矩的,就是現代畫家畫的。
至於那些醜不拉嘰的…那就是他本人!!
而且古代審美觀很不同…例如有一種畫眉的方法,是把眉毛塗得有半個額頭這麼寬,叫半額妝…想象一下半個額頭都是黑糊糊一片…
綜上,人醜是乙個原因,審美觀也是乙個原因。
12樓:網友
朱元璋是有名的醜啊,這你都不知道。
如何從古代的那些畫像裡看出那人長什麼樣
13樓:小兵
這是看不出來的,很多畫像是後人經過他人的描述經過整理畫出來的,有些是根據史書記載甚至**描述畫出來的,比如現在國家有孔子標準像乙個道理。
古代歷史人物的畫像真實性大嗎?
14樓:暮靜雨
這個問題要幾分來看:
1,我們常見到的中國名人肖像,均是後人臆造的。
2,即使有少數是本人在世時畫的,也多有美化,因中國文化有「為尊者諱,為親者隱」的傳統。(如歷代皇帝畫像)
3,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更應叫人物畫而不是肖像畫,中國畫少有單純以畫肖像為目的的,而更多的把人物放在情境之中,強調「以形寫神」(顧愷之)。
4,到宋代,因貴族及文人階層的旨趣不同,山水畫大興,更走向「寫意」而非「寫實」的方向。
5,但這也不代表中國畫中沒有寫實的部分,只是自宋以後就不是主流了。也有畫得「很象」的,如王世敏的畫。
我看到很多古人的畫像都是一樣的??為什麼?
15樓:網友
因為他們給人的感覺比較接近,很多還是同乙個畫師畫的。
很多名人的畫像都出自明朝的《三才圖會》,是明朝畫家父子王圻、王思義畫的,裡面的人物自然很像,比如:
古時候沒有照相技術,畫古人全靠感覺和想象。我們見過最有名的畫像大概是杜甫的,就是被惡搞過很多的那個。
但這張畫像並不是杜甫的真實形象,而是大畫家蔣兆和,照著自己的臉畫的。
與古代名人有關的成語,與古代人物有關的成語
葉公好龍,秋雨捐書,兆山羨鬼,正龍拍虎,秋雨含淚怒髮衝冠 藺相如 3.暗渡陳倉 劉 邦 4.手不釋卷 曹操 5.孺子可教 張良 6.一飯千金 韓信 7.嗟來之食 韓信 8.紙上談兵 趙括 9.背水一戰 韓信 10.赤膊上陣 許褚 11.韋編三絕 孔子 12.破釜沉舟 項羽 13.寶刀未老 廉頗 14...
古代人是怎樣做叫花雞的
我看過電視劇裡面的叫花雞,估計也是古代的營銷概念,給這個菜起一個古怪的名字,實際上餐館賣的,我看見的就是把雞包在荷葉裡面,然後用粘土包住,然後扔到火裡面去烤,這樣荷葉的清香就全都融入到雞的裡面去了。我覺得我們中國人真的會吃,花樣太多了。叫花雞非常好吃呀。我認為古人在做叫花雞之前,首先就要將一隻雞洗好...
古代人生天花是怎樣醫治的,天花在古代到底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痊癒
最早是種人痘,即 抄從已患天花,但無大礙的人身上提起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 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這種方法有一定效果,但還是比較危險,基本上體質較弱的人是過不去這關的。到了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 詹納發現了一種危險性更小的接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