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德來福示妍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頭兩句「辭君向天姥,拂石至赤城」;表現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辭君」表面似乎是對離別的怨懟,但深一層看,不難想到這其中包涵著對仕途的譴責,對「浮榮」的鄙棄。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遠離這塵囂市儈之所,到深山野嶺建立一番事業。
頸聯「聞道神仙不可接,只憑夢想眺蓬瀛」,更深一層次說明了此次行旅,並非為了求仙訪道,而是為了外出尋「仙城」,只是聊以派遣愁思耳。為何如此愁思?當然與作者此時所處的環境有關。
作者一生坎坷,先世業已凋零,加之身處這偏僻之地,遠離京師,進仕無門,心情是異常沉痛的。全詩以寫實的筆觸,描摹了深幽的境界,令人亂仿肢驚歎。末聯二句,表露作者心跡:
行腳空悠悠,何處是吾鄉!這是作者的孤憤之言。生計迷離,使他欲歸而不忍歸。
作者十二歲時父亡家破,但他仍然不輟學業,為一生立身揚名做準備。從那時起他就開始過著輾轉山谷、巔越溪澗、息於破窯、木臥草蓑的清苦生活。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苦學和努力,「青雲」之上「致君堯舜上」,實現其大我。
當然他的思想裡流淌著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反抗意識。此詩寫得辛酸而又深沉,可算是「詩人窮而後工」的典範。
本詩極寫山中的淒涼孤寂,具體表現在:(1)羈旅獨行。(2)四顧無親。
3)舉目無親、孤身隻影之感。(4)路遙無知音、前路無知己的感受。(5)出世與歸隱之間的矛盾和常感功業無望的苦悶。
總之,此詩譁世流露大告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無奈心情。
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出落第後的沮喪和羞愧,視野狹窄,境界狹小。
落第長安寫出詩者什麼心情
3樓:骸魘
長安九日詩。
南朝]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裡。
解釋: 九月九日,勉強登高,卻無人送酒同歡,遙想故園的菊花,大概在戰場旁,寂寞的開放吧。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從詩的第三句中「籬下菊」的用典可知,詩人在表達對故鄉的懷想和思舊之情的同時,流露出了歸隱田園的情懷。
到了重陽,文人墨客,則常常詩思泉湧,情感難抑。南陳詩人江總的《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和唐代詩人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就是兩首著名的重陽佳作。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裡。
長安夜雨這首詩的詩眼是首聯中的哪個字
1 本詩以 憂bai 貫穿全詩,作du 者抒發了zhi生活的艱辛 命dao途的不 順 生命的衰內老。2 頸容聯從視覺角度與聽覺 角度。樹上集聚的早鴉,是作者所見之景 沉悶的鼓聲是作者所聞之景。又這些景物淒冷蕭條,傳達出作者愁悶落寞的心情。我也是從網上搜到的,希望能幫到你。長安夜雨首聯的詩眼是,結合全...
趙嘏 長安秋望的譯文,答趙嘏的這首詩《長安秋望》,懂詩的進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 長安秋望 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 望 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 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物件。首句點出 望 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 的 倚 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 外 是 上 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
長安九日詩的詩意,長安九日詩的詩意
文學常識 作者 王昌齡 朝代 唐 體裁 七言絕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文解釋 迷濛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邈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隻的楚山。如果洛陽的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