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辰星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如站在雨中會被淋溼,不吃東西會餓等)。但這裡不允許借題發揮,當大人說教、叱責、說「早就告訴過你了」,或以其他任何行為把責難、羞辱、痛苦附加到孩子本能夠自然而然獲得的體驗之上時,就是在借題發揮。不要把自然後果強加給孩子,但要讓孩子體驗他們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自然後脊租果;借題發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過程中的自然學習,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地方這些責難、羞辱、痛苦上。
在運用自然後果過程中,「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一些不宜採用自櫻判兆然後果的情況:當孩子處於危險中時。
例如,不能讓孩子體驗隨意在大街上玩的自然後果。此時大人需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用邏輯後果而非懲罰會更助於培養孩子責任感,例如每當孩子自己跑到大街上去時,就和善而堅定地放回家裡(也是衝芹「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花時間訓練也應該包括和孩子一起上街時把危險告訴他、學習過馬路等。
當自然後果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利時。當孩子行為的結果在孩子看來不是什麼問題時,自然後果就不會有效。邏輯後果要求其他人的介入,但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
2樓:峰佘無敵
以剝奪某種特權(或待遇)作為後果在有些情況下,不容易給孩子的行為找到自然的,或邏輯的後果。不過這時候,父母可以運凱剝奪孩子的某種特毀猛權,從而達到統一的後果處罰方式。有責任心的孩子可以享受某種特殊待遇,而行為不負責任的孩子則不能。
這樣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努力建纖悄橋立起有責任心的行為與其特殊待遇之間的邏輯關係。一開始,你要清楚地告訴孩子,特權就是他們現在可能已經享受著,或自認為理所應當,並且不可缺少的某種待遇。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富裕家庭裡,孩子在長大過程中可能認為下面列出的東西是他們理所應當擁有的。
怎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呢?
3樓:壟島達子
我感覺我的孩子如果不尊重他人,並不代表他一直不會尊重他人,父母需要需要慢慢地教會他道理,告訴他尊重 的好處和意義。
首先,父母應該與孩子溝通後建立規則。父母應該拿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並與孩子及時地交流和溝通,瞭解孩子的心理,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尊重乎螞他人,什麼是對與錯。
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父母應該給予一些正確的疏導。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懂得尊重他人後為孩子制定乙個初步的規則。讓孩子明白尊重的意義。
其次,讓孩子學會用尊重的語氣講話。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但要約束自己的言行,學會在家中尊重彼此,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乙個好的榜樣,還要時常告訴自己的孩子,用尊敏虧重的語氣與父母和他人講話。
告訴孩子當父母遞給孩子物品時,孩子應說謝謝,碰撞了父母,學會說對不起。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歲拿埋養成乙個尊重他人的習慣。
最後,營造乙個溫馨和平的家庭氛圍。父母應該讓孩子長時間處在乙個和平溫馨的家庭氛圍中,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學會如何去尊重他人,父母在孩子面前尊重彼此,在外面尊重他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便會給自己樹立乙個榜樣,效仿自己的父母,學習自己父母的言行,這樣有利於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對孩子進行乙個正確的心理溝通和指導,讓孩子對尊重有乙個正確的認知,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更不要用較為暴 力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不尊重他人的問題,溫柔的女孩子解決問題,父母應該保持冷靜,相信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不尊重他人的問題會很快解決。
怎麼讓自己的孩子懂得更多呢?
4樓:小魔陶
特別懂事的孩子通常表現出以下特點:
1. 乖巧懂事:能夠聽從家長和老師的教導,積極配合並主動承擔家務等責任。
2. 愛學習:具備較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認真對待學業和課程內容。
4. 禮貌待人:懂得禮儀和待人接物的基本規範,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能餘陪力。
家長是特別懂事的孩子能夠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是一些有助於培養孩子懂事的家長指導:
1. 建立積極而有愛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正面榜樣;
2. 給孩鋒毀鍵子足夠的關注和愛,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自由和授權;
3. 合理規劃孩子的作息時間和任務計劃,鼓勵他們主動完成任務並承擔責任;
4. 培養孩子閱讀、寫作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
5. 在家族文化和社會情境中傳遞和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意識。
總之,懂事的孩子是需要長期的家庭教育和培養過程的,家長可以關注孩子的個性和特點,制定適合他們成長的教育計劃和方法,幫助他們成為更加優秀、獨立和自信的人。
怎樣讓孩子意識到的學習是孩子的事?
5樓:優勝教育
一、共情:在孩子學習壓力特別大的情況下,好多家長都遇到了你現在遇到的這個問題,孩子認為是在幫父母學,這讓人很焦慮,我非常理解。
二、具體化:在哪些情況下孩子就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你可以具體講講嗎?
三、**原因,並具體分析:
a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可以回憶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喜歡學習了,找到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小公升初沒過度好?或者是不喜歡某科老師?等等。
解決:找到原因,對症下藥。重新發掘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
b家長對學習成績太過關心,勝過關心孩子。
解決:多關心孩子的心智發展,而不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成績。和諧的親子關係才是第一位。多安排一些家庭時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c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解決:根據孩子的天賦及愛好,讓孩子自己設定未來的目標。然後協助孩子制定達成目標的路徑及計劃。
6樓:網友
怎麼說呢?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很大的出息,可孩子就是孩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理解學習的重要性的,可以這麼說能理解的孩子一定是早熟。我的建議是順其自然,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點,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不要讓他們因為家長不停的嘮叨而厭惡學習。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
7樓:明哥歸來
分步閱讀。經常聽到家長感嘆讀不懂孩子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搞不懂,三四歲的孩子家長也搞不懂,可能大多數家長都盼望著能學會孩子的「讀心術」,因為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心思,是難以教育好孩子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請我給她推薦一本好的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因為她不大能搞明白孩子的心理。遺憾的是研究心理諮詢將近二十年了,恕我孤陋寡聞,還真沒有看到一本能夠指導家長讀懂孩子心思的書。很多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書不可謂不科學嚴謹,也有充足的實驗資料支援,可惜或者顯得很「巨集觀」——告訴你的是一些有統計意義的知識,與孩子的心思沒有關係;或者是讓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覺——各個細節研究得很深入,但是不能知孩子心理之全貌,無助於明白孩子小小的心思。
怎麼辦?蒼天啊,大地啊,如何才能讀懂孩子呢?
拋開拐彎抹角的理論、知識,直接去讀懂孩子。
先舉個小例子。
禪宗講,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讓我們拋開那些拐彎抹角的理論、知識,直接去讀懂孩子。
上一年級的孩子昨天做完了作業,誰也沒要求她,自己就開始興致勃勃地開始朗讀沒學過的課文了。我在旁邊很喜歡地聽著她悅耳的童音,偶爾聽到一兩個錯誤,便和顏悅色地給她「及時」指出來,開始孩子馬上就改了,但連續指正五六次之後孩子不高興了,發了個小脾氣:哼,不讀了。
我馬上明白了我的錯誤!其實如果是我自己正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別人一會兒告訴你這兒不對,那兒不對,雖然明知道是好意,我也會覺得有些掃興。只不過大人會忍耐,喜怒不形於色,而孩子天真率直,直接表達罷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常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怎麼樣的呢?他會怎麼想呢?理解這一點的關鍵就是:
孩子的心理其實和大人是相似的,基本心理反應已經和大人一樣了。都是喜歡鼓勵,討厭批評;成功則喜,失敗則不爽;被尊重則欣然,被鄙視則惱怒;自由自在就舒服,被限制則煩惱;喜歡順利,不喜歡挫折;心裡煩躁則容易發火。只不過大人經過訓練或磨練,能夠剋制或忍耐,或者可以有更高的境界罷了,但是其基本反映機制是幾乎完全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想讀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也會這樣。
end想想自己,再去理解孩子。
注意鼓勵與批評。
媽媽把孩子的作文說得一無是處,結果越來越不喜歡作文。鼓勵了他幾次後,文思泉湧,再沒聽他吵作文難寫。大人是否也是喜歡鼓勵,
8樓:媛媛育兒經
孩子的行為特徵往往反映了孩子內心的狀態,不少的孩子站立的時候不是挺直腰桿的,而是習慣性的依靠在某樣東西上。這其實不是懶,也不是說大人們口中的軟骨頭,孩子以後東西的實質是他內心需要獲得某種支援。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
9樓:雅格格巫
把自己當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的行為,你就能夠理解他了。
很多的孩子叛逆,不聽話,霸道,甚至於早戀不回家,這些都是有原因的。
父母從小的養育方式造就了每乙個獨一無二的孩子,你忽略了孩子什麼,孩子到底得到過你們的肯定嗎?
做父母的需要常常反思,自己到底給了孩子什麼,我給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有必要孩子懂得自己的生活有多不容易嗎?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子的乙個問題,作為父母,有沒有必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的生活有多麼不易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父母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訴孩子,但是不應該過度的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因為孩子的成長應該是乙個無憂無慮的環境的,如果說家長過度的施加壓力的話,會讓孩子的成長有過多的負擔。關於父母有沒有必要讓孩子...
如何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情緒控制與管理
其實發火是天然的情緒反應,最重要的是家長要理解孩子氣的是什麼?為什麼發火?然後去幫助他們克服消極的思想情緒,讓孩子及時地將情緒宣洩出來,這樣才能使孩子恢復心理上的平衡。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情緒控制與管理 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只要長期堅持,會有良好的收效。讓孩子學會獨立,比如收拾書包,自己的玩...
如何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如何讓孩子自己主動去學習?
如何才能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首先,得研究孩子的行為習慣,並找到原因 為什麼孩子會意識到是在為別人而學?究其原因,是孩子學習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找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其次,造成孩子這種意識,家長 功不可沒 但家長髮現得早,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家長幫助和刻意影響指導下,極時樹立正確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