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原文】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譯文】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比造鎧甲的人更不仁愛嗎?造箭的唯恐不能傷人,制甲的人唯恐甲破人受傷,想法截然不同是由於他們的職業決定的。
專為人求福多壽的巫師和專為人制棺材望人早死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乙個人選擇職業不可不持謹慎的態度。孔子說:
里巷中有仁愛的風俗,人們便認為這個里巷好。選擇住處而不知選這樣的里巷,這**能說是聰明呢?』仁,是上天賜的最尊貴的爵位,是人們最安全的住宅。
分明沒有什麼阻礙,卻不去行仁,這便是人們不聰明的地方。乙個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那就只配當他人的僕役。當了僕役卻又恥於為他人所役使,那就好比造弓的以造弓為可恥,造箭的以造箭為可恥一樣。
要是覺得可恥,就不如去行仁。行仁的道理如同射藝一樣,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發箭,箭發而不中,不去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是返回來從自身上尋找原因罷了。」
急需《孟子.公孫丑上》翻譯
2樓:網友
【譯文】孟子說:「製造弓箭的人難道比製造鎧甲的人更不仁愛嗎?製造弓箭的人唯恐弓箭不能傷人,製造鎧甲的人唯恐鎧甲被人破傷。
專門為人求福的巫師和專門製造棺材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從事什麼技能,不可不慎重。孔子說:
內在的、內心的與人相互親愛的關係,才能成為美好的。選擇、挑選不停止於與人相互親愛的關係上,怎麼能得到知識呢?』這個仁愛,是上天最尊貴的爵位,是人們安於順應的情感。
沒有什麼阻礙,卻不實行仁愛,是很不明智的。不仁愛又不明智,不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又不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就只能被人役使。被人役使而又羞恥於為他人所役使,就象造弓者以造弓為恥,造箭者以造箭為恥一樣。
如果有羞恥感,就不如行為於仁愛,行為於仁愛者好比射藝:射箭者先端正姿勢而後才射出,放出去而沒有射中,不去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是回過來反躬自責罷了。」
孟子 公孫丑上翻譯
3樓:昕隨翼動
孟子說:「國君只要實施仁政,就能身享榮樂;不施行仁政,就將生造屈辱。現在既然討厭屈辱,可是仍然安於不仁的現狀,這就好像討厭潮溼卻甘心住在底下的地方一樣。
如果討厭它,就不如重視德行,尊敬賢能的人,使道德高尚的賢人在位,才華出眾的能人任職。國家安定了,趁著這個大好的時機,使政教修明,法紀森嚴,哪怕是大國,也一定會害怕而來歸附了。《詩》說過:
趁著天還沒下雨,剝取桑根的皮,把那門窗修理好。那住在下面的人,又有誰敢來欺侮我呢?』孔子說:
作這首詩的人,真是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啊!乙個國君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敢欺侮他呢?』現在國家安定,如果國君趁這個時候,縱情遊樂、懶問政事,這是自取禍害。
乙個人的禍福沒有不是自己招來的。《詩》中曾有過這樣的句子:『人們應該常常念念不忘和天命配合,為自己多求幸福。
商王太甲說:『天降禍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禍害,簡直逃也沒法逃避。』正是這個意思。」
翻譯《孟子.公孫丑上》的: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路孰賢?
4樓:匿名使用者
又問曾西說;「我的孩子和子路相比誰更賢明啊?」說一下,你的原題目打錯了,是「吾子與子路孰賢?」
5樓:fly微光
吾子,這裡是尊稱,指「你」,不是現代漢語意義的「你的孩子」。
6樓:funny吳哦
首先 題目你打錯啦 應該是吾子與子路孰賢 正確翻譯應該是你和子路比,誰更賢能 吾子是你的意思!
7樓:要解體成分子的人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路孰賢?
曾經有人間曾西:「我的兒子和路誰好?
8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向曾西問道:「您與子路相比,誰更有才能(賢明)?」
孟子 公孫丑上 第五章 譯文
9樓:網友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①,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②,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裡之布③,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說:「尊重賢人,任用能人,傑出的人在位,那麼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而且願意到那個朝廷去做官;市場,提供場地存放貨物而不徵租賃稅,依照規定**收購滯銷貨物,不使貨物積壓在貨場,那麼天下的商人都會高興,願意把貨物存放在那個市場上了;關卡,只檢查不徵稅,那麼天下的旅客都會高興,願意經過那條道路了;對於種田的人,只要他們助耕公田,不徵收私田的賦稅,那麼天下的農夫都會高興,願意在那樣的田野裡耕種了;人們居住的地方,沒有勞役稅和額外的地稅,那麼天下的人都會高興,願意來做那裡的百姓了。真能做到這五個方面,那麼鄰國的百姓就會像敬仰父母一樣敬仰他了。
鄰國要想率領這樣的百姓來攻打他,那正像是)率領子弟去攻打他們的父母,自有人類以來,沒有能成功的。像這樣就能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的人,是奉了上天使命的人。
這樣還不能稱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註釋】①廛(chán):市中儲藏、堆放貨物的場所。②助:
指助耕公田。相傳殷周時代實行一種叫「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一里見方的土地劃作「井」字形,成九塊,每塊百畝,其中一塊作為公田,其餘八塊分給八家,八家同養公田。
夫裡之布:即「夫布」、「里布」。「夫布」,一夫的勞役稅;「里布」,一戶的地稅。
布,古代的一種貨幣。
參考資料。這裡面是孟子全譯。
《孟子—公孫丑上》的翻譯
10樓:匿名使用者
公孫丑上,前兩章記載孟子與學生公孫丑的對話,其餘均系孟子個人言論的記錄。總起來說,仍以政治學說,尤其是「仁政」理論為主。即便是說到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往往落腳於「仕政」之上。
今天我們說,與人為善,是指善意幫助別人。這與孟子所說的意思既密切相關又略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簡單,與人為善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而這種與人一起行善的基礎是吸取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所以,他是從子路說起。因為子路有乙個很大的優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
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這方面的模範,他只要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要就地下拜,行上乙個大禮。當然,比起子路和夏禹來,大舜的「與人為善」就更高一籌了,不僅高興,不僅下拜,而且還要切實吸取並付諸行動,這就等於和別人一起行善了。
從聞過則善聞善言則拜,到與人為善,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善於吸取別人的優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在《論語。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關於孟子文章的 領悟( 公孫丑 梁惠王章句
如果是任選三篇的話,你可以這樣,只談他的某一思想,如 仁 或 經濟思想 或政治理念,或語言特點。也可以針對一篇來專門寫寫。如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七章。這篇文章是高中課文 齊桓晉文之事 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資料 文章篇幅較長,表面上散漫無紀,實際上始終圍繞 保民而王 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
求《孟子告子上》翻譯,孟子《告子上》翻譯
孟子說 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又放牧到這裡,因此成了那樣光禿禿的了。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麼?就說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
孟子公孫丑上有三個重點一是二是三是什麼
一是仁政。二是養浩然之氣。三含首是人性本善,與人為善。根據可可詩詞網可知,孟子。公孫丑上共章,一 三 四 五章論述了仁政的問題,閉老慎第二章重點為養浩然之氣,轎敬勿揠苗助長,第。六 七 八章重點為人性本善,與人為善。孟子 公孫丑上是儒家經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記錄了孟子的一些言行。孟子公孫丑上的三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