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的發展史,中藥的來源發展

2025-07-27 06:11:27 字數 3466 閱讀 6569

1樓:迷迭逆夏噽

麻黃 中藥藥理學的發展最早始於陳克恢先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進行的麻黃鹼擬腎上腺素作用研究。陳克恢從麻黃中提取出麻黃鹼,發現有擬交感神經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藥理學家周金黃 教授提出「向中西醫結合的藥理學前進」的口號,呼籲創立中西醫結合藥理學,指出要從中醫中藥理論出發,研究和闡明中藥藥理作用的思想,此時中國在單味中藥的藥理研究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1982年國家組織編寫了《中藥藥理學》教科書,把中藥藥理學正式列為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推動了學科的發展。1985年10 月,中國藥理學會的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同時確立了中藥藥理研究的方向,1985年王筠默編著《中藥藥理學》,標誌中藥藥理學科正式形成。

自1985年,中藥複方藥理的研究就如火如荼地在中國醫藥界,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1996年10月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藥複方的研究被列入21世紀中醫藥理論研究的難關和突破口之一。「九五」期間中國製定了中藥現代化的戰略規劃,重點之一是中藥複方的現代研究,其中闡明中藥複方藥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是主要攻關目標。

先後設立了多項重大或重點專案用於支援中藥現代化有關科學問題的研究,如1998年啟動了「九五」 國家攀登計劃預選專案「中藥現代化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1999年科技部又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案(973專案)「方劑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原理、方法、創新」,這在中國中藥研究領域中是前所未有的,大大推動了中藥複方藥理學的研究,使中國中藥藥理學研究步入乙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始於單味中藥,其中最著名的發現是麻黃鹼、青蒿素、喜樹鹼和羥基喜樹鹼等。中藥複方的研究,中國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傳統古方研究、現代經驗方研究和複方配伍關係研究,研究較多的如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

因此現代複方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從簡單的藥效學研究,發展到作用機制、方劑組成、配伍規律的綜合性研究。

中藥的**發展

2樓:檸檬一家人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藥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藥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夏代(約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湯液的發明,為提高用藥效果提供了幫助。進入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溫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證、診法、**、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唐代(618—907),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清代(1644—1911),葉天士的《溫熱論》,提出了溫病和時疫的防治原則及方法,形成了中醫藥防治溫疫(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中醫的發展史

3樓:網友

先秦到漢代,中醫學術體系形成時期;近晉代到唐代,發展時期;宋元時期,總結與探索時期;明清時期,成熟與創新;近代,中西醫碰撞與交匯。

4樓:通康節能照明

中醫理論體系抄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襲,祖傳背bai景、人文因du素、科技文化、醫政zhi、中醫教育、dao傳染病、國外醫藥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發展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著重研究中箕學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特點,揭示不同時期中醫學發展特點與規律,以揚長避短,為當代及今後中醫學發展提供借鑑。可作為中醫院校各專業的基礎教材供學生使用,也是中醫愛好者瞭解中醫歷史的有益讀物。

5樓:豐縣聶訓斌

上古時代,初具雛形。

春秋戰國,發展成熟。

漢唐時代,大力發展。

宋元時代,輝煌頂峰。

明代時期,開始衰敗。

清代末路,迴光返照。

文化斷層,不用形容。

馬驢結合,騾子效應。

民間星火,寥寥無幾!

6樓:網友

黃帝內經 神農百草,齊民要術。

7樓:我的小笨笨哦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西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西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西元前221——西元220年)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

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

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中醫發展經歷了哪些歷程

8樓:網友

中醫歷史應該在3000年左右,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

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兩宋時期,宋**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9樓:網友

一切事物都是3個階段,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

古代大智慧者頓悟,著書立說,正法時代;後人總結、歸納、嘗試、驗證,像法時代;招搖撞騙,末法時代,也就是現在。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好幾十個課時 一學期。

加號的來歷,加號的發展史,來源,使用過程,

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國數學家,叫魏德曼 他在橫線上加了一個豎,成為 他用這個符號表示增加的意思 他又在加號上去掉一個豎,成為 表示減少 兄弟兩個就誕生了 但是 和 正式被大家所公認,用來作為加 減運算子號,是從1541年荷蘭數學家荷伊克開始的,以後逐漸普及,沿用到現在 加號的發展史,使用過程,加號是...

比亞迪的發展史是怎樣的比亞迪的發展史?

1995年,比亞迪股份公司正式創立,最初起步時,只有20多人的規模,到了2003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於同年組建了比亞迪汽車。以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談到造汽車,對於普遍人的看法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而正是利用了 自主智慧財產權 的響亮名號和對秦川汽車的收購行為,使得比亞迪有了相對於其他新手...

鍋爐的發展史及原理鍋爐的發展史及原理

火力發電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電站鍋爐作為火力電站的三大主機裝置之一,伴隨著我國火電行業的發展而發展。近年來,環保節能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火電行業在 上大壓小 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 汙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裝置的更新換代。前瞻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