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的彌勒佛那麼胖,吃肉的嗎,謝謝了

2021-05-24 02:04:49 字數 5979 閱讀 1143

1樓:匿名使用者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為什麼這麼胖?佛家為什麼有這麼胖的形像?不是吃素的麼能吃這麼胖?

2樓:

首先彌勒

佛現在仍未成佛,至少要等到一千多萬年以後才於此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故現在暫時是稱為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在歷史中是確有其人的,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開創弘揚佛法時,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彌勒菩薩就是他的真實名字。在不同翻譯者的佛教經典中,有時翻譯為彌勒菩薩,有時翻譯為阿逸多菩薩。但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的**——彌勒菩薩,並不是這麼胖的,而中國的彌勒菩薩像如此胖的原因,是因為我國五代有一位高僧——契此和尚,他是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彌勒菩薩化身,且史料記載中的契此和尚是很胖的,故此,中國的彌勒造像都按照契此和尚的胖形象而塑造。

至於說到佛家吃素為何還這麼胖的問題,倒要反問,這世上有多少人整日食肉,卻精瘦得很,這又是為何?沒有一種定論說,吃素就一定會瘦,吃葷就一定會胖。再有,佛教出家僧人持戒修行,持戒,則身心安泰;修行,則氣定神閒。

身心安泰、氣定神閒,自然就心廣體胖。這在俗家都是這樣的現象,沒有什麼可驚奇的。

好,深入佛教經藏方能智慧如海。南無阿彌陀佛!

3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佛為什麼這麼胖

?佛家為什麼有這麼胖的形像?不是吃素的麼能吃這麼胖?

這是佛的示現,世俗說的心寬體胖。

彌勒佛不知道是否真有原型?還是佛家虛構出來的形象?

佛沒有一定固定形象,眾生應以什麼神得度,佛就顯什麼身來度眾生。正如觀音三十二應,同樣的,其他個個佛菩薩都是如此應化出不同形象,來幫助眾生。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彌勒應化成布袋和尚來示現的形象。

北京雍和宮是印度彌勒菩薩的像,戴毘盧帽的,如果到北京雍和宮,去看彌勒菩薩的像,可能就不認識他是彌勒菩薩。

彌勒教人什麼?

寺院庵堂,天王殿這是第一個建築物,一進門就看到彌勒菩薩塑像,那就是教你要用這樣的態度對人。不管對什麼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富貴貧賤,一副歡喜愛護的笑容。不管別人怎麼對我,我要有度量能夠包容,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分別。

彌勒塑像教我們這些,第一堂課你學會沒有?如果真學會了,你這一生做人做事,一帆風順,到處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要認真去學習,把自己面孔改變一下,不要叫人家看到討厭你,不願意接近你,你就完全失敗了。

4樓:廖前茅

因為當時唐朝以胖為美 彌勒佛是從印度傳過來的 在印度他是一個身材嬌好的美男子 當經過千山萬水的過程中他越來越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 肚子 腦袋 耳朵越來越大 最終到達唐朝時他已經變成現在我們所見的形象.

5樓:☆冷月仙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之所以把彌勒畫的那麼胖,大肚子,其實是代表大肚能容,能容天下人之過也。笑口常開,就是看什麼都好。意境是如此,不過也只是相法,不必過於執著。

南無阿彌陀佛!

6樓:面壁的熊貓

有原形經書裡所記載的佛陀與其眾多**都有其原形 佛經大多數是他們所記錄的佛陀事蹟

根據我還記得的一些資料上說 在當時 其實彌勒家境不錯,學佛也要比佛陀(我指的是釋迦牟尼)早,甚至可以說比佛陀對佛學的理解更資深

但所謂學道無先後 悟者為師

佛陀要比彌勒醒悟早 並創立教派

那時彌勒大腹翩翩的形象 喜歡結交高層 某些很「享樂」主義的行為被很多比丘鄙視 但其實他比一般比丘更接近大乘的思想 所以很不被只有小乘境界的比丘理解

但佛陀知道彌勒絕非凡塵俗子 並親點彌勒為其繼承人佛至大乘便無形象 濟公穿著瘋癲 又吃肉又逛妓院 還被叫成活佛此所謂悟者皆可成佛 眾生平等 四大皆空的學佛者又豈會為形象問題所迷惑

7樓:熊貓油油

彌勒佛不是現在寺廟中塑像的樣子。現在寺廟中塑造的彌勒佛,都是按照五代時候的布袋和尚的形象來塑造的。布袋和尚是未來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菩薩(也就是未來彌勒佛)現在在兜率陀天,而天人的形象都是很美的。

佛菩薩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顯現不同的形象,沒有固定。

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從印度傳播到東方有很長的歷史過程

彌勒佛是寄託了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一種期望。

在封建社會,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就是胖胖的笑哈哈的形象其實佛是什麼樣並沒有具體的想象定義

佛像往往是根據統治者和信徒的要求定義的

9樓:易重生

彌勒佛是不是虛構的,是布袋和尚的樣子,布袋和尚是彌勒化生。

身體可以變瘦,也可以變胖。諸佛心量眾生沒有辦法知道,故變的很胖,所謂大肚(度)能容嘛。

人的胖瘦和吃肉沒有必然的關係,關鍵看胃的吸收能力。 麵粉裡面含有大量糖類,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會轉化成為脂肪,而且修行人大多在禪定,所以能量消耗少。

10樓:華夏長久

吃素也可以胖的,本人吃全素兩年了,胖了十幾斤了.肚子也大多了,得鍛鍊了.

為什麼在佛教寺廟中彌勒佛要面向大門,且與韋馱靠背?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像是個法,彌勒菩薩笑迎眾生,接引眾生入佛門,大肚能容,無論眾生是善是惡,只要迴心向善,佛門廣大,一舍一個苦難眾生。

韋馱菩薩是**,一是護持佛陀正法,只看好的不看壞的,「你有正法,我必護持」;二是向內修,反觀自心,「心無邪念,自能降魔」。

因此,一個是對於眾生要大肚能容,一個是對於內心,要心無邪念。

12樓:無盡意

這也是佛教的表法,彌勒面向大門,笑口常開。這表示進到佛門,就要肚大能容,快樂自在!韋馱菩薩面朝內,這表示,真正的護持是自己,佛教是心法,要向內求!

13樓:歸西居士

彌勒菩薩表示對外要寬巨集大量。韋陀菩薩向裡面表示對自己要嚴格。不能責己寬,責人嚴

14樓:匿名使用者

寺廟是表法的地方,是教育場所,不是偶像崇拜.

15樓:匿名使用者

受教了,不過世人也是這麼做的。

彌勒佛的由來

16樓:匿名使用者

大肚彌勒佛是中國歷史上卻有其人的一尊佛,是五代時期人,生於浙江奉化,原名契此,號長汀子,出家於奉化嶽林寺。他身軀肥胖,常肩搭一布口袋,他極為珍惜糧食,看見五穀掉地,便隨手撿入布袋,用以施捨窮人,人稱「布袋和尚」。常見的大肚彌勒佛像大都是圓頭大耳、袒胸開懷、笑容滿面的,後人則根據他獨特的笑容和開懷的大肚,在各處供有大肚彌勒佛像的寺廟裡題寫出許多妙趣橫生、飽含深意的楹聯。

17樓:王菊

彌勒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是梵

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

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

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

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雲:「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淨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

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

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彌勒菩薩現在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演說佛法,那裡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經四千歲(兜率天的天壽是2023年,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彌勒將來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個時期,地球經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物豐收,果實甘美,併產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痴、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

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清淨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採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汙濁不淨,人慾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後自合。地上多產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於手中玩賞,會說:

聽說過去劫時(大概是指我們現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裡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於深夜出現,為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於地,非常香淨。

龍神鬼類,都為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聖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於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

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

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製彌勒佛就是**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

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遊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溼布鞋;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

」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

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佈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必須是胖子嗎,彌勒佛為什麼這麼胖?佛家為什麼有這麼胖的形像?不是吃素的麼能吃這麼胖?

彌勒佛,實際bai上是法身佛。du 你說的像,只zhi不過在名言上而已。並dao不代表真正的佛。金剛經 內中說 容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意思是僅從外表上見到佛的身體和聽到佛的語言,覺得已經見到了佛,這是邪道。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正確的應該是觀察佛的法性,如果見到佛的法...

笑彌勒佛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彌勒佛為什麼要笑?

你跟人打交道時,喜歡別人對你笑還是板著張撲克臉?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別人的笑臉吧?所以彌勒佛非常受歡迎就不奇怪了吧?彌勒佛為什麼要笑?一天,紀昀陪乾隆遊大佛寺。來到天王殿,乾隆見殿中 的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對著他們憨版笑權,很是有趣。他靈機一動,又想難一難紀昀。於是,他指著彌勒佛問紀昀 紀學士,彌勒...

彌勒佛的出身是什麼

彌勒佛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為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彌勒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為慈氏。這為菩薩的名稱,距離佛相比還有一層。據 彌勒上生經 和 彌勒下生成佛經 講,彌勒出生於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家庭,屬一等貴族,非常的尊貴。按佛教說法,佛國世界中有三位相連續的佛。第一位即為過去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