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之辛亥革命,中國人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哪些

2021-03-03 21:37:21 字數 5874 閱讀 2276

1樓:匿名使用者

從戰前自大的抄不可一視,到戰後的bai

從洋媚外。媚du外最厲害的時候是zhi

在**。因為經歷了dao多次被打被欺負的中國人對那些強大的西方以一種仰視的心態,於是從各個方面去學西方,政治文化等等。這種媚外的心裡一直到近幾年中國漸漸強大起來才慢慢好起來

從鴉片戰爭之辛亥革命,中國人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變

2樓:筆有千秋業

共有三次大的轉變以及相應的表現:

1 第2次鴉片戰爭後 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洋務運動內的開始 中國開始所謂的「師夷長容技以制夷」

2 甲午中日戰爭打醒了中國人 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既所謂的 「戊戌變法」

3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 中國人開始謀求 以武力推翻清朝 既是「辛亥革命」

他們各自學習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第一階段: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體現:洋務運動)第二階段:學習吏治制度(體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第三階段:學習思想文化(體現:新文化運動)請你參考!

簡述從鴉片戰爭到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

3樓:初級提問者

歷史程序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聲。

雖然他創新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堅船利炮」這一西方文明的表層——物質外殼上,而且學習的目的既是為了「制夷」,更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膽識。它使國人衝破了閉關鎖國的牢籠,啟迪探索外界的新風,成為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強國禦侮而尋求外夷、平內患的雙重目的,懷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矛盾心理,發起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

(二)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紀六七年代,早期維新派就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19世紀末康、樑倡導維新變法運動的先導。

康、樑把向西方學習的目標從經濟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但在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下,變法運動夭折。隨後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制度,運用西方國家學說,實行王權分立體制和責任內閣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北洋軍閥的**使**成為一塊招牌。

(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把鬥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西方民主科學。

**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宣傳社會主義,以俄為師,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科學思想**。

特點:1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2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3充滿進步與保守的鬥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鬥爭。)

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4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製度」、「走**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衝擊。

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

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開啟了視窗。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侷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衝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2023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

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3.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援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2023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5樓:柳葉幽香

第一階段: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體現:洋務運動)

第二階段:學習吏治制度(體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第三階段:學習思想文化(體現:新文化運動)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對西方世界有一個大致印象應該是在明朝,當時無錫東林書院一幅門聯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言辭,說明明時中國人對除中國外的世界有一個相當的認識。墨西哥銀洋在明朝流通很廣,福建還從美洲引進了馬鈴薯,稱之為「洋山竽」。中外交流基本也沒什麼大的障礙,以葡萄牙人利馬竇為代表的一大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並帶來了一套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知識,同時把中國的情況介紹給歐洲,在歐洲掀起了一陣中國旋風。

由於當時中國和歐洲發展水平相差不多,中國人的心態比較平和,對西方的東西也沒什麼牴觸情緒,象徐光啟這種內閣大臣都信了**教,明朝還向葡萄牙(當時稱佛朗哥)購買過大炮對付滿清騎兵。 問題的出現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滿人偏處於東北一隅,本來就不懂什麼世界大勢,又因為以數十萬人之眾統治數億漢人,猜疑之心很重,生怕漢人和西洋人聯合起來造反。所以,儘管康熙乾隆仍然請過西方傳教士幫助修訂曆法建造圓明園,不久就把他們全部趕出中國,並下禁海令,嚴禁和國外往來。

後來,英國又先後派過馬嘎爾尼、阿美士德代表團去北京要求通商往來,都被拒絕。長期與外界的隔絕的惡果就是中國自身的停滯不前,人民愚味無知,皇帝和官吏狂妄自大。 清以後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西方科技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

正當滿清閉關自守的時候,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有些東西也流傳到中國,比如自鳴鐘、望遠鏡、洋槍之類。而滿清統治者正陶醉於自己的所謂的十全武功,認為**地大物博,無奇不有,視洋人為西夷,(也就是西方的野蠻人),而野蠻人造的這些東西無非是「奇技淫巧」,雕蟲小技,總歸於沒啥好學的,所以很快受到了血的教訓。

2023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英國人憑藉幾隻鐵船,二三千人的部隊,橫掃中國東南沿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打到南京,清朝先後調動的幾十萬大軍,就如同泥偶一般,不堪一擊。更可笑的是在2023年,洪秀全率領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本來在永州、長沙接連受挫,卻因為在岳陽城下意外挖出了一批數百年前明人埋在當地的大炮,立即勢如破竹,直取南京。由於這些教訓,一幫漢人官吏真切體會到船堅炮利的利害,開始改變對西方科技的看法。

於是,曾國藩成立了安慶軍械所,李鴻章成立了上海機器製造總局,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並派留學生去美國學科技第二個階段是對西方制度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學了西方的科技,清人以為大功告成了。張之洞著名的論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反映了這個意思:

中國的科技雖說差些,但傳統的聖賢倫理,道理文章,。2023年,佔居優勢的東亞第一艦隊,李鴻章苦心經營十多年的北洋水師竟然被中國人一直視為蕞而小國倭寇島夷的日本一舉全殲,割讓臺灣不說,連滿人的龍興之地遼東半島也被強佔了。以後德意俄諸國接踵而來,瓜分豆剖,竟有亡國的跡象。

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君主制的不足,提倡學習日俄,實行君主立憲。其實他們之前,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江浙一帶已有不少人持相同看法,比如廣東的鄭觀應,蘇州人王滔(陸直人,是第一個在牛津作為學術報告的中國人)和馮桂芬(木瀆人)。無奈守舊勢力實在強大,制度改良者們不是喋血街頭,就是遠走他鄉。

錯過了改革的最好機會,儘管慈禧後來又假惺惺搞什麼新政之類,清朝滅亡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了。2023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確立了形式上的共和制度,民主共和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儘管後來又出現過洪憲皇帝和張勳復辟的醜劇,前者不過八十三天,後者不到一個月。

所以,西式制度從此在中國得到了全盤肯定,留給後人的不過是進一步學習運用充實提高而已。此後的國共之爭不過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二者都是徹頭徹尾的西方舶來品。 第三個階段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過程。

中國人看西方,往往先看到的是那些有形的東西,後面無形的東西總是被疏忽;往往看到空中樓閣,卻注意不到下面堅實的地基。對西方文化也的認識也必然有一個相似的過程。和科技依賴於背後制度的支撐一樣,制度也是產生於宗教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美國的清教徒堅信上帝指引他們去建立一座山巔之城的神聖使命,遂成美國開創之前驅,並衍成出一部美利堅憲法;歐洲的新教徒信奉上帝賦予的自由意志,遂有限制王權,保護私產,發現新大陸之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人在引進西式制度之後,是否要繼續引進西方的文化?

其實這個答案也是不言自喻的。現代的中國人價值觀已逐步與西方趨同,或許這就是歷史的宿命吧。從科技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是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和接納從簡單到深入的過程,也是一箇中國人逐步西化的過程。

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最大差別不在膚色語言,而在信奉的東西。試想有一天,我們的後人有了美國人的大腦,日本人的手,還有多少可以可算得上是中國的東西呢?回想起當初中華文明盛極一時不知吞噬了多少民族,今日自身又反被吞噬,波譎的歷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關於鴉片戰爭的故事,鴉片戰爭的小故事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因當時清 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被迫簽了 南京條約 把香港賠給了英國。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菸,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200多萬箱鴉片。中國的禁菸措施,遭遇英國 的強烈反對。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

鴉片戰爭的現實意義,鴉片戰爭的意義

1 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發展 由於 南京條約 規定了五口通商,先後開放廣州 廈門 上海 寧波 福州為商埠。五市的開市和開埠,促進了當時五市商業的發展,舊日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起的商業中心上海最為繁盛。2 帶來了歐洲的現代文明和技術 隨著中國的國門逐步被開啟,一些外國的文明與技術,特別是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

鴉片戰爭是屬於清朝什麼時期,鴉片戰爭是清朝前期還是晚清時期?前期與晚清用什麼劃分

1840末期了,道光年間,嘉慶是清衰落的節點,道光是嘉慶的兒子!道光年間 1820 1850 屬於清朝中後期 清朝末期。1840年,英國為了開啟中國的市場,發動戰爭。並簽訂了南京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侵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清朝 1912年的孫中山辛亥革命使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