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車一製作方法,古代戰車的製作方法

2021-05-22 14:23:09 字數 4746 閱讀 6766

1樓:的人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2023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佈著3套兵器。

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釐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釐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釐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釐米),進深80~100釐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系在車前。

合稱為「駟」。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2樓:harder人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釐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釐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釐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釐米),進深80~100釐米。

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釐米,軸頭銅軎長13.5釐米,總長度達 53.

5釐米(圖2)。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

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輪軸是戰車的關鍵部位,裝於輪軸部位的車器主要有:長轂飾、、、儮、枒飾、軎飾、軸飾、轄等8種。

其中、、儮合為一組,用以保護車轂。轂是輪軸穿合部,又是車輪栽輻之處,承重量大,所以此組車器是轂飾的核心部件。的外形為圓管狀,的外形如短的截管, 儮的外形如中空的截錐體。

裝配時每一車轂兩、兩、兩儮, 共六器分為兩組,由車轂的內外兩側分別套入車軸(圖3)。

此外,還有將、、儮合鑄為一的,即長轂飾。由於戰車的車轂較長,作戰時與敵車接輿近戰,必須先行「錯轂」,、、儮(或長轂飾)的作用就是保護車轂在「錯轂」時不致被碰折。此外還要在軸端加上軎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釐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釐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釐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

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是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 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

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3樓:匿名使用者

1歷史發展

商朝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2023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

古代戰車

古代戰車

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佈著 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商朝戰車結構圖)。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釐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釐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釐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釐米),進深80~100釐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釐米,軸頭銅軎(音wei4,車軸頭)長13.

5釐米,總長度達 53.5釐米(圖2西周戰車復原圖)。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

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西周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釐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釐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釐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

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系在車前。

合稱為「駟」。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佈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餘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

春秋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

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一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中出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古代戰

古代戰車的製作方法

4樓:天問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釐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釐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釐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釐米),進深80~100釐米。

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釐米,軸頭銅軎長13.5釐米,總長度達 53.

5釐米(圖2)。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

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輪軸是戰車的關鍵部位,裝於輪軸部位的車器主要有:長轂飾、、、儮、枒飾、軎飾、軸飾、轄等8種。

其中、、儮合為一組,用以保護車轂。轂是輪軸穿合部,又是車輪栽輻之處,承重量大,所以此組車器是轂飾的核心部件。的外形為圓管狀,的外形如短的截管, 儮的外形如中空的截錐體。

裝配時每一車轂兩、兩、兩儮, 共六器分為兩組,由車轂的內外兩側分別套入車軸(圖3)。

此外,還有將、、儮合鑄為一的,即長轂飾。由於戰車的車轂較長,作戰時與敵車接輿近戰,必須先行「錯轂」,、、儮(或長轂飾)的作用就是保護車轂在「錯轂」時不致被碰折。此外還要在軸端加上軎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釐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釐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釐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

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是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 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

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表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巨集大的宮殿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間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這座基址豐富了我們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同時為研究我國曆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特點,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宮殿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部,高出自然地平以上80釐米...

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國古代官僚制度

秦代 皇帝 三公九卿制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太僕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內史 少府 唐代 皇帝 三省六部制 門下省 尚書省 中書省 禮部 戶部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清代 皇帝 禮部 戶部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國古代官僚制度 1 察舉制 察舉也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

中國古代女子,中國古代有哪些美女?

女媧,黃道婆,花木蘭,揚門女將,梁紅玉,馮婉貞 漢代開國第一後 呂稚 南北宋朝最著名女詞人 李清照 才女 卓文君,蔡文姬 和親公主 王昭君 中國第一女皇帝 武則天 中國第一女首相 上官婉兒 代父從軍 花木蘭 戰場巾幗 楊門女將,穆桂英 一代皇后 孝莊太后 巾幗烈女 馮婉貞,秋瑾,粱紅玉 我覺得只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