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2021-05-22 15:35:30 字數 5198 閱讀 2188

1樓:天堂沒有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2樓:四舍**入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專案。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

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3樓:非心月間

1、生吃藥用、

2、熟吃當菜、

3、烹煮飲用

4、沖泡品飲

中國茶文化的簡述

4樓:魚兒小家歡

帶領大家學習中國茶文化!!!

5樓:北極雪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

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

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

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

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7樓:小精靈丫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

「三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

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晉?

惠帝……>」(《茶經?七之事》),唐?白居易,陸羽,宋?

徽宗,蔡襄,王安石,蘇軾,清?康熙,乾隆等等俱為好茶之士,並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茶雅俗共賞,居於世界三大天然飲料之首。

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為茶道,中國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層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與道的融合與昇華。對茶道的闡釋有助於我們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於我們把握和弘揚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欲把握茶道,首先必須對道──這一哲學範疇進行考古學的發掘。

一、「道」、「得道」與中國傳統直覺體悟式思維

自老子將具體事物之道發展為哲學之道,道便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統慣於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之始終,並隨著歷史的演變,不斷具體豐富,是各個時期哲學家們思考的中心。道本義為道路之道,引伸為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

各家各派都按照各自的哲學觀點去闡釋道,賦予道範疇以本家本派的內涵。但是,老子所確立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體或本原,是存在之根據──這一權力話語體系得到了各代各家各派的認同並踐行。道這一範疇巳成為宇宙本原、普遍規律性的代名詞。

「道」實質上被建構為永恆的真、善、美。在認識論上,「道」是超越常規認識的目標;在價值觀上,「道」是超凡脫俗的崇高境界;在本體論和宇宙論上,「道」是萬物的始基和宇宙演變的依據和整體。金嶽霖《道論》曾經說:

」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

」道是可以儲存一切事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神聖和非神聖,自我與非我的──既隱喻又實體性的神聖、神奇,神喻的子宮。「道」作為現象之本體、作為變化多端的世界之動力和不變的永恆者,被描述得具體、生動而玄妙,從而加強了「道」在世人面前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對於得「道」這種理想的追求,或者說對於現實的超越要求更加強烈了。得道便是永恆,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

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恆的活力;而個體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後得道,那麼個體生命便會超出有限性而獲得永生。當人經過修煉,主要是通過超越常規認識,而達到與「道」溝通甚至能與「道」一體化時,人就能在「得道」 中達到永恆。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就是說,在人得「道」即「知常」以

後,縱然身亡,其精神也會與「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謂」道乃久,沒身不殆」也。同樣,道也是孔子的理想。孔子認為,有一個比周禮更高的標準,那就是「道」,他一生的奮鬥,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孔子自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他認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知道。

行道,他一生以弘揚和推行道為己任:「朝聞道,夕死可也」;「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

雍也》:「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孔子認為魯國作為周公之後,是奉行周禮的模範,但魯國還需要變一下才能「至於道」。

後來韓愈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學之道的傳授系統,認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儒道兩家從不同的角度發展了道的思想。

儒家創始者孔子,罕言天道,注重人際關係,著重發展了人道方面。而道家創始者老子,鄙斥仁義,注重自然天道,著重發展了天道方面。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之難言,常令古今中外聖賢。學者浩嘆不已。

老子《道德經》洋洋五千言,但始終沒有明確說過道到底是什麼。他也反對對道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因為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對道作了明確的規定,道的本來面目就要被歪曲了。道生成萬物,又作為大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

「道在器中」,「道不離器」的命題指出,普遍性的「道」寓於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沒有脫離具體事物的「虛懸孤致之道」。但道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來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達,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他只是對道的各種表象,功能進行描繪,對它作隱喻式的表述,同時又處處運用它來說明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他要求人們通過這些描繪、表述和運用,去體會和領悟道的真相。王陽明亦指出:

「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無可見也,妄為之見而益遠。夫有而未嘗有,是真有也;無而未嘗無,是真無也;見而未嘗見,是真見也。」求道不能單憑感官目睹,關鍵還是要用心去領會和體驗。

人可以通過直覺體悟來「知道」、「得道」、「體道」,從而通達本質與真理之域。

中國傳統的修煉方法強調在致虛守靜、無思無慮的狀態中,與天地之道相契合,通過直覺的方法獲得對世界本質的體認。這一切,形成了重綜合、重直覺的思維模式和致思途徑,即用「致虛極,守靜篤」和「清心寡慾」的一套神祕的、尋求頓悟的方法,去認識諸如「道」、「誠」一類難以用經驗語言明確表述的範疇,認識心、性、人、天合一的哲理,體驗用中而後執偏的中庸之道等等。

老子提出了「為道日損」的體道方法,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的體道方法。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四十八章》)只要保持心境原本的空明寧靜狀態,不因外物的**而喪失心靈的寧靜,這樣就可以迴歸到它的本根,從而呈現出虛靜的狀態。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開啟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就是同一民族也有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的現象。但是在飲茶 嗜茶方面卻有共同的愛好,無論茶的飲用方法有什麼不同,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珍愛的。如今,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

1中國茶文化具有什麼特點中國茶文化五大特徵

一 中國茶文化具有社會性 飲茶是人類一種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為精神陶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茶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層面.劉貞亮茶之 十德 反映了古代對茶的社會功能的認識。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

中國茶文化有什麼特點?中國的茶文化是什麼

中國的茶文化是什麼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 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