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一天的開始是從夜裡11點算起的麼

2021-03-25 20:19:03 字數 4662 閱讀 1899

1樓:衍翁

四庫全書中第810-81頁的「論時刻」中,明確寫道:子時則上半時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

2樓:霜寒冰聽殘荷

是的。從晚上11點(北京時間23時)開始,至凌晨1點為半夜子時。子時是第二天的第一個時辰,子鼠是12屬性的第一個屬性。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zǐ) 、醜(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時間的,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計時法

1、 十二時辰制。

h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 二十四時辰制。

h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h 3、十時辰制。

h t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h 4、五時辰制。

h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h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h t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h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h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h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h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更天」前最大的數字是五,是指三時至五時。

中國古代的一天是從是麼時候開始計算的?

4樓:不敗神魔之殤

從子時開始計算的,換做現在的時間是二十三點到一點。

時辰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5樓:叢中笑起名齋

從現在的晚上11點開始,晚上11點至凌晨1點為半夜子時。子時是第二天的第一個時辰,子鼠是12屬性的第一個屬性。

農曆中一天的開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古人是用什麼計算時間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子半即12點算新一天開始,這在古代曆法中是常識,算命先生對這個很清楚。

歷史學者如果書看的多一點也會了解,四庫全書新唐書等都有記載,子半、子正才是一天的開始。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好傻,樓主問的是一天的開始是從什麼時間算起,真是答非所問

我覺得應該是從子時開始。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計算時間,最常用的方法是「測日影」和「滴漏」。

「測日影」的工具有「圭(粵音歸)表」和「日晷(粵音軌)」。「圭表」由兩部份組成:「圭」是平放於南北方向的尺;「表」是垂直立於「圭」的南端的標竿。

古人根據「表」的影子投射在「圭」的表面上的長度,來判定中午的時間,從而推算出冬至日、夏至日、二十四節氣和其他時刻。正午時表影最長的一天是冬至日,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日。

「日晷」又稱日規,和「圭表」同樣是以日影來判別時間的計時儀器。「日晷」是由「晷針」和「晷面」組成。「晷針」的作用等於「表」,垂直穿過「晷面」;「晷面」相等於「圭表」的「圭」,是一塊表面被劃分成12格的圓形石盤。

圓盤上每一格大約等於兩小時。當太陽光照射到「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便會投射到「晷面」上,就像現代的時鐘般顯示不同的時間。

在中國古代神話裡風神是誰,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 水神 風神 雷神分別是誰

風神是風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風伯,其實就是風神,也稱作風師 飛廉 箕伯等等,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風伯的搭檔雨師就是雨神,亦稱萍翳 玄冥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和雨神起源比較早。周禮 的 大宗伯 篇稱 以燎祀司中 司命 風師 雨師 道教認為風伯是一個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

中國古代做妾有地位嗎,在中國古代妾的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肯定是沒有妻有地位啊。在中國古代妾的等級是如何劃分的?在中國古代妾的等級劃分有兩種方法 1.按出身,妾分為貴妾,良妾和賤妾三類。2.根據血緣遠近和親屬親疏區分為 媵,側室,副室,偏室,偏房,陪房,侍妾,婢妾,通房,外室,外婦。拓展資料 特點 1.妾的地位一般低於正妻但也有例外。春秋左傳正義 五年,春...

我國從哪個皇帝開始使用年號的,中國古代從哪個朝代開始使用年號的

從漢武帝開始。建元 公元前140年 公元前135年 是漢武帝劉徹即位時所使用的年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 奉正朔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