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文化的起源,石頭文化的起源

2021-05-11 15:31:30 字數 4809 閱讀 1007

1樓:匿名使用者

1、起源

人類賞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023年前。戰國時期儒家經典之一的《書經》中,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篇記載石頭的文章《禹貢》。

文中記載了各種礦物石種並將產於泰山的怪石列為給禹王進獻的貢品,可謂開創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中,有「軒轅賞玉,舜賜玄圭,臣貢怪石」的記載。

2、古代石頭文化

最早的讚美石頭的詩見於《詩經》中的《揚之水》、《漸漸之石》等。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喜愛賞石併為石著文作詩。古人將賞石作為一大嗜好,並將奇石佳品視為寶玉,愛如兒孫,足見古人對奇石的酷愛。

在我國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愛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喜歡收藏石頭,這在他的《東坡志林》 中有所記載。宋代書法家米芾更是愛石如命,每見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稱之「米顛」,並留下「米顛拜石」的佳話。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愛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無數,據說現在蒲松齡故鄉紀念館還儲存著他當年收藏的奇石。

3、近代石頭文化

現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郭沫若、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梅蘭芳、老舍等都是奇石愛好者,他們愛石、賞石、寫石、畫石、詠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石文化的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東方賞石文化的內涵

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

2樓:勤奮的橙紅年代

據考古學家分析,人類賞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023年前。戰國時期儒家經典之一的《書經》中,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篇記載石頭的文章《禹貢》。

文中記載了各種礦物石種並將產於泰山的怪石列為給禹王進獻的貢品,可謂開創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中,有「軒轅賞玉,舜賜玄圭,臣貢怪石」的記載。

最早的讚美石頭的詩見於《詩經》中的《揚之水》、《漸漸之石》等。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喜愛賞石併為石著文作詩。古人將賞石作為一大嗜好,並將奇石佳品視為寶玉,愛如兒孫,足見古人對奇石的酷愛。

在我國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愛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喜歡收藏石頭,這在他的《東坡志林》 中有所記載。宋代書法家米芾更是愛石如命,每見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稱之「米顛」,並留下「米顛拜石」的佳話。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愛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無數,據說現在蒲松齡故鄉紀念館還儲存著他當年收藏的奇石。

現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郭沫若、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梅蘭芳、老舍等都是奇石愛好者,他們愛石、賞石、寫石、畫石、詠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石文化的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石頭文化

***《詠史》詞雲:「人猿相揖別,有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石器是人與猿相區別的重要標誌,因為動物不會製造工具,只有人才會製造工具。

原始社會,石頭始終是原始人必不可少的勞動用具。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居住的是石窟、洞穴,使用的是打製石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壘造石屋,使用的是磨製石器。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人們「以燧石、石髓、蛋白石、瑪瑙、碧玉等作原料,打製而成三角形、石葉形等形式的石鏃、石鑽、尖狀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等。

」《韓非於·五 蠹》中還有關於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記載,這就是原始人從燧石中發現並利用火的例項。傳說中的燧人氏,就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他為人間送來了火,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火的發現與利用,是人類社會劃時代的大事。

隨著原始生產的發展,原始人類在勞動之餘,開始了娛樂活動,欣賞和珍藏美石成為了原始文化活動的一個方面。從周口店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裡,發掘出約12023年前的入骨化石和裝飾品。其中就有在人骨石旁散落著赤鐵礦染紅的石珠。

據考古學家分析,這種石珠,既是審美物件,又是宗教用品。可見,人類觀賞石頭的歷史,遠在12023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也完成了由單純地滿足生存等物質生活的需求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過度。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進步,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起點。

觀賞美石,既是原始的文化活動,反轉來又促進了原始文化的發展。石頭上千變萬化的紋理和美麗的影象,必然對原始人的思維活動產生影響。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

「藝術始發於自然。」原始人從石頭上的自然紋理和影象受到啟示,並進行模仿,從而產生了原始文字和繪畫,萌發了原始藝術。雖然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一點,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認。

因為既然動植物如貝殼、龜殼等對原始文化能發生影響,為什麼石頭就不能呢?既然現代人能模仿石頭進行文學和藝術創作,為什麼原始人類就不能模仿呢?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

石文化對原始文化的促進作用還表現在神話故事方面。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奧祕無法解釋,就產生了神話。我國古代神話中,就有女媧煉石補天,精衛鳥噙石填海等一系列為世人所熟知的神話傳說,它們都對當時的文學及藝術產生積極影響。

最典型的就是《西遊記》和《石頭記》,山石中崩出美猴王,石頭幻化成賈寶玉。

不僅如此,原始人還把石頭作為圖騰來頂禮膜拜。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都寄予賦有靈性的石頭上,希望通過石頭保佑他們豐衣足食、國泰民安。在我國羌族人居住的地區,山林道口、田間地頭、屋頂室內都供奉著一塊白石,據傳,這個民族在古代的部落戰爭中,一塊白石救了他們。

於是白石成了這個民族的圖騰而受到崇拜,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不僅是原始人,泰山的山石文化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泰山山石崇拜。而且為世界各地的華人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遊覽泰山時,除了目睹小泰山、紅石門、醉心石等大型的山石奇觀之外,更能看到一大景觀:那些泰山的遠方遊客,那些善男信女們,虔誠地撿起地上的石頭,許一個心願,然後把石頭壓在沿途的樹枝或是石碑上。再有,在泰山的每一條遊覽路線和各個遊覽景點,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大理石、花崗岩、漢白玉等山石製成的長條形「泰山石敢當」。

據說在秦漢時期,人們把石敢當作為一種靈石,驅邪避禍,以鎮風水。到了五代,出了一個以死保衛晉高祖的石敢,人們十分崇尚他的英雄行為,認為他能逢凶化吉,到明清時代,英雄人物「石敢」便與靈石「石敢當」融為一體了,而且成為泰山山石崇拜的一個物象。這種民間習俗究竟起於何時,已沒有準確的考證,它只是作為民間香社的一種祭拜方式存在著,並將一直延續下去......由此不難看出,石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但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豐富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寶庫,使之永遠成為世界文化林中的一塊瑰寶。

眾所周知,石頭象徵著堅定、堅固、頑強以及各種我們所向往的品質。因此,人們用石心比喻堅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誼,用石城湯池形容防守堅固的城池。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石頭的魅力才這樣恆久不衰。

可以這麼說,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利用石頭或變相利用石頭。所謂的變相利用,就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以石為器,或以石為原材料,製作**類所需要的東西。石頭無所不在,無所不用。

無論是國家的重要建築物,如皇宮、皇陵、御園、城堡、寺廟、堤壩、橋樑、大道等,還是民間的園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無不取材於石。至於石碑、石刻、石雕、石畫、石鍾、石罄、石鼓,石塔、石硯、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頭上做盡文章。因為美麗的石材代表著高貴,也隱含些許神祕,而不同的石頭又各具特色。

山中的岩石峻峭凌厲;水中的卵石親切圓潤;北方的山石渾厚沉著;江南的石頭奇巧精妙。根據石材不同的特點,人們把它用作很多用途:石刻、碑碣、石磬樂器、雕塑,尤其是建築。

建築讓石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們常說,建築是一部石頭寫的書。石頭的歷史也因建築而格外融入了人類文明的歷程。自古至今,從建築的結構,到建築表面的鋪裝,到建築環境中的裝飾,石材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石材的選擇、組合、雕刻可以賦予建築物不同的性格與韻味。以石頭雕刻為例。中國傳統古建築雖然以木材作為主要的結構構架,但是由於木材不耐火、腐蝕性強以及防潮效能低等無法避免的缺點,決定了石材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仍佔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

木柱下面的柱礎、房屋下面的臺基、臺基四周的欄杆、臺基至地面的石階、臺基旁的御道、牆上券門的發券、寺廟內的佛像座、殿前的碑碣、大門外的報鼓石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石頭熟悉的身影。而且,凡是用石料的部位,幾乎都可以發現有石雕作為裝飾。至於那些完全用石料築造的牌樓、佛塔、經幢、門闕、華表、石柱、橋樑等石雕裝飾則更多。

雕飾的內容從模仿自然的花草植物,到各種各樣的吉祥動物圖案。其中,在宮殿建築和官府建築中,又以龍(包括龍的九子:螭吻、嘲鳳、椒圖、螭首、金猊等)和獅子為首。

這些動物往往神態威武、氣勢恢弘。而且雕刻主題明確、裝飾繁複、雕工精緻。建築由此顯得格外雄偉、壯觀,進而進一步襯托出主人的財勢、地位和無上的權利。

而在一般的民間建築中,這種石雕裝飾被簡化了許多。如作為帝王象徵的龍以及獅子都已經很少被採用或被禁用,大多采用動植物裝飾或民間的傳說故事等,以表達主人保宅邸平安、驅邪避禍、祛病納福、招財利市、福祿壽喜、加官進爵的美好願望。雕飾手法也很簡潔,甚至只做一些粗淺的線刻。

越是貧民,石雕裝飾就越被弱化。由此可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中國傳統建築中,石雕不僅僅作為一種裝飾手段存在與建築上,而是與建築型制、建築材料、建築色彩等一起組成一幅封建禮制的影象。

時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建築已遠遠不止於石頭的構建,各種新奇的材料幾乎可以達到人們想要的任何效果,石材卻從來沒有喪失它的光彩,依舊牽動著人們的夢想。因此,也沒有人再去質疑「石頭的史書」。石頭依然高貴、優雅、沉著、大方地屹立於材料王國的寶座上,向人們講述著它幾千年文明的歷程、幾千年神祕的使命、幾千年滄桑的變化。

縱觀石頭歷史和石頭文化,人們對石頭的利用,一是在物質生活方面,一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富於創造力而從不安分的人類,從很早以前就已經不滿足於自身的物質侷限性,而力求在精神上超越它。並且,隨著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石頭的作用及其對文化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去挖掘、重視和研究那些潛伏在石頭裡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並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茶文化的茶文化起源,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 詩經 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 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 人家不可一日無茶 出現茶館 茶宴 茶會,...

簡述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是什麼?

我國素有 禮儀之邦 的美譽,禮儀文化源遠流長。禮在最早出現在金文裡面。在人類發展的最初期,人們對火山,電閃雷鳴等等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也無法知道為什麼。認為天地間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對天地鬼神的懼怕,敬仰。人們就會舉行一些形式,用物品來祭拜。從禮字的繁體 禮 可以看出。北京的 天壇 地壇 就是古代...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開啟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就是同一民族也有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的現象。但是在飲茶 嗜茶方面卻有共同的愛好,無論茶的飲用方法有什麼不同,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珍愛的。如今,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