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時期寫的

2021-05-26 00:42:45 字數 5637 閱讀 5854

1樓:小薇薇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這段時期,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

2、原文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3、譯文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後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划進了藕花深處。怎麼出去呢?

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划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4、簡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2樓:赤霓

2023年李清照出生,2023年金兵入侵。

宋室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美滿,作品熱情活潑,明快天真,多寫少女生活的無憂無慮。

她的公公趙挺之在宋徽宗時期做過副宰相,她的丈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婚後,兩人感情很好,一起收集古物,編輯《金石錄》,生活非常幸福。她的另一首《如夢令》,正是這種生活的寫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急!!! 50

3樓:匿名使用者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創作背景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蒐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

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繫於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2023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之作。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寫作背景

4樓:百度使用者

溪亭,山東濟南名泉。蘇軾之弟蘇轍曾在濟南任職,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

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可見溪亭既為泉名,亦為地名。在濟南城西,所瀕之湖,時稱西湖。

蘇轍又有《和李誠之待制燕別西湖》詩,序文中說:「於是數與其僚燕於湖上。」湖上可燕飲,當有亭子,此詞「沉醉不知歸路」,可見盪舟前曾在溪亭燕飲。

崇寧元年(1102)七月,清照父李格非因黨爭被罷官,有可能居住濟南,李清照可能在此時歸寧而泛舟西湖。另外,大觀二年(1108),李格非曾遊濟南佛慧山,並作《歷下水記》,可見當時已確實家居濟南,當時李清照居山東青州,相距不遠,可能來濟省親,其間有可能泛舟遊湖。其他時間清照是否有可能居於濟南,則未見於文獻記載。

(摘錄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箋註》)

樓下的,重複別人答案是無意義的。

管理員,你也太失察了,竊取別人答案獲推薦,嚴重**

5樓:小男孩菜菜

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

一個是教育界的名流、蘇門後四學士之一,一個是知書善文的狀元孫女,這樣的家庭該算文學藝術之家了。李清照自然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薰陶。因此,在少女時期,她就已經才力華贍,詞名難掩。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嘗記」二字點出了是詞人陷入了美好的回憶當中,很直白卻不突兀。我們可以設想一個這樣的鏡頭:深閨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發呆,輕撫一下臉頰,捋一捋耳際的青絲,百無聊賴。

驀地,垂頭一笑,記起了在溪亭的那個傍晚。其實,歷來詩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樣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黃昏後」?

更何況,宋代以前的酒其實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個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過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藍、看景景美、興致高昂的時候,最好作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份興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

宋朝時,溪亭泉與珍珠泉等一起匯為濯纓湖,水面頗廣,是文人墨客詩酒遊玩的好去處。據記載,古時的溪亭泉緊依濯纓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廣闊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這一帶水勢依然旺盛。只是,現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無法「爭渡」了。

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個傍晚,有些怎樣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來,原來是喝酒了。

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現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們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詩、作對,諸如此類的遊戲。清照在溪亭的宴飲一定也會如此吧?行舟在悠長的水道中,一邊行令暢飲一邊賞景遊玩,何等樂事!

往往,有美景佐酒會讓人更沉醉其間,就是歐陽修說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了,醉了,醉得連太陽落山了也渾然不知,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但是,這「沉醉」二字卻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歡愉,是甘於沉醉的歡愉。

「不知歸路」是確實辨不清路徑了,也曲折傳出她們流連忘返的情致。「興盡晚回舟」,果然如此,確實流連忘返,直至興盡方才回舟。這樣愉快的一次郊遊,怎能不玩到盡興呢?

開始將小舟往回劃,卻仍在舟上打打鬧鬧,還是因為「沉醉」。醉了,鬧了,自然就「誤入藕花深處」。這「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

沉醉了,便忘情了,這一忘情也就更見情致了。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幽杳而神祕的世界。

誤打誤撞的這一入,給清照帶來的是更大的驚喜和更深的陶醉吧?這樣的美景,這等美事,一下子全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時光,回想起來,總是幸福的。

那些日子,沒有哀傷,沒有悲痛,只有快樂。李清照的少年時光,應該是非常快樂而歡愉的。她是長女。

李清照的母親,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時候,李恪非對她是寵愛有加。李清照在這些詞中寫出來的情懷,其實就是一條線索,讓我們可以找到她。有人說這是李清照做少女時所寫的詞,而我個人卻覺得,這不過是李清照寫下的回憶錄。

寫作時間,當在她嫁給趙明誠前後。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寫下的對自己青春、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一種懷舊的情感和留戀的不捨。那些快樂無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沒有離愁的生活,已經悄然離她遠去。

那顆剛剛成熟的心,被這些東西,糾纏著,折磨著。

6樓:伊可兒

1.溪邊 2.亭子 3.太陽落山的時候

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的寫作背景

7樓:匿名使用者

真實的背景找不到確切的考據, 最後一段可以當背景看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文 / 雪落花香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反映了作者前期作為少女和**的生活與情懷,其格調歡快而清新自然,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句中交代了遊玩的時間、地點,時間為曾經的一個日暮時分,地點為溪亭。緊接著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內容。

即「醉」,僅一個「醉」字,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少女們暢飲的圖畫。在「醉」字前面,詞人又加了一個「沉」字,從側面表現出少女時期那種童心未泯的情趣,有點任性,但任性得可愛,任性得活潑。因為「沉醉」,她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其實從「沉醉「詞可看出詞人當時是敞開胸懷盡情的遊玩的。在這種情況下,她也許一時根本沒想到要回家。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玩的很開興,以至於忘了歸路,但玩興沒了之後,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於是她駕舟,在湖面飄蕩,可惜由於「沉醉」而「不知歸路」,於是便順其自然地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的情感是很細膩的,而藕花作為水鄉特有的女子般溫柔的花,是絕對能引起她心頭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處」非「歸路」而「深入」其中,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體現了詞人尋找大自然中的樂趣的衝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從「爭渡」一詞看,當時遊玩的並非詞人一個,也許詞人當時約了一群年齡相仿的少女,共遊溪亭,而這群少女又極其活潑好玩,所以喝酒,而且還「沉醉」了,醉了之後卻還要比拼,要「爭渡」,更顯其活潑好玩的一面。由於當時天色以晚,鷗鷺們累歸藕花深處,卻被這群好玩的女子驚起。如果發揮豐富的想象,每個人腦中都回浮現出一幅「藕花深處」一群少女「爭渡」而「驚起一灘鷗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

該詞僅用小令的方式,用30餘字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面。用心品讀,讀者似乎回聽見一群無憂無慮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鬧聲。隨著這群少女的「醉」,我們也醉了,是被她們天真活潑的可愛而感化,被詞人所描繪出的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歸所陶醉。

我似乎看見一群少女在夕陽西斜的傍晚,相約與小湖邊的一座亭子裡,暢所欲言,或吟詩作賦,或打鬧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覺中一個個都滿臉紅霞飛舞,醉眼朦朧中不知歸路,卻還遊興未盡,駕者小舟互相追逐,將一葉葉小舟駛進晚風中飄搖著藕花中,卻一不小心驚起一灘鷗鷺,展翅飛向漸黑的夜幕。

8樓:匿名使用者

真實的背景找不到確切的考據。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反映了作者前期作為少女和**的生活與情懷,其格調歡快而清新自然,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句中交代了遊玩的時間、地點,時間為曾經的一個日暮時分,地點為溪亭。緊接著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內容。

即「醉」,僅一個「醉」字,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少女們暢飲的圖畫。在「醉」字前面,詞人又加了一個「沉」字,從側面表現出少女時期那種童心未泯的情趣,有點任性,但任性得可愛,任性得活潑。因為「沉醉」,她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其實從「沉醉「詞可看出詞人當時是敞開胸懷盡情的遊玩的。在這種情況下,她也許一時根本沒想到要回家。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玩的很開興,以至於忘了歸路,但玩興沒了之後,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於是她駕舟,在湖面飄蕩,可惜由於「沉醉」而「不知歸路」,於是便順其自然地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的情感是很細膩的,而藕花作為水鄉特有的女子般溫柔的花,是絕對能引起她心頭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處」非「歸路」而「深入」其中,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體現了詞人尋找大自然中的樂趣的衝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從「爭渡」一詞看,當時遊玩的並非詞人一個,也許詞人當時約了一群年齡相仿的少女,共遊溪亭,而這群少女又極其活潑好玩,所以喝酒,而且還「沉醉」了,醉了之後卻還要比拼,要「爭渡」,更顯其活潑好玩的一面。由於當時天色以晚,鷗鷺們累歸藕花深處,卻被這群好玩的女子驚起。如果發揮豐富的想象,每個人腦中都回浮現出一幅「藕花深處」一群少女「爭渡」而「驚起一灘鷗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

該詞僅用小令的方式,用30餘字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面。用心品讀,讀者似乎回聽見一群無憂無慮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鬧聲。隨著這群少女的「醉」,我們也醉了,是被她們天真活潑的可愛而感化,被詞人所描繪出的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歸所陶醉。

我似乎看見一群少女在夕陽西斜的傍晚,相約與小湖邊的一座亭子裡,暢所欲言,或吟詩作賦,或打鬧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覺中一個個都滿臉紅霞飛舞,醉眼朦朧中不知歸路,卻還遊興未盡,駕者小舟互相追逐,將一葉葉小舟駛進晚風中飄搖著藕花中,卻一不小心驚起一灘鷗鷺,展翅飛向漸黑的夜幕。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寫作背景

溪亭,山東濟南名泉。蘇軾之弟蘇轍曾在濟南任職,有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 詩 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可見溪亭既為泉名,亦為地名。在濟南城西,所瀕之湖,時稱西湖。蘇轍又有 和李誠之待制燕別西湖 詩,序文中說 於是數與其僚燕於湖上。湖上可燕飲,當有亭子,此詞 沉醉...

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寫作背景

真實的背景找不到確切的考據,最後一段可以當背景看吧.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賞析 文 雪落花香 李清照的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一詞反映了作者前期作為少女和 的生活與情懷,其格調歡快而清新自然,讀後令人回味無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句中交代了遊玩的時間 地點,時間為曾經的一個日暮時分,地點為...

李清照的《如夢令》原文,如夢令 李清照 全詩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