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選自《詩經,周南》

2021-03-04 05:12:53 字數 3768 閱讀 5287

1樓:煙流

詩經·國風·周南

總共十一篇。

1.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3.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頹。

我姑酌彼金累,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4.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5.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6.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7.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肅肅兔罝,施於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8.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0.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然如毀,父母孔邇。

11.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2樓:沐夕雨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和《關雎》都出自《詩經 國風 周南》

《詩經·周南》

3樓:匿名使用者

周南《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周朝時期採集的詩篇,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時「南」又是方位之稱,在周代習慣將江漢流域的一些小國統稱之「南國」或「南土」、「南邦」(見《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詩的編輯者便將採自江漢流域許多小國的歌詞,連同受「南音」影響的周、召一些地方採來的歌詞,命名為「周南」,以與其他十三國風在編排的形式上整齊劃一。

《詩經》國風中《周南》總計十一篇: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漢廣、汝墳、麟之趾。

《詩經.周南》鑑賞

4樓:匿名使用者

《芣苢》選自《

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 《詩經·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譯   車前子兒呀採呀採,採呀快快採些來。車前子兒採呀採,採呀快快採起來。

  車前子兒採呀採,一顆一顆拾起來。車前子兒採呀採,一把一把捋下來。   車前子兒採呀採,手提著衣襟兜起來。

車前子兒採呀採,掖起了衣襟兜回來。賞析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即車前草,這是當時人們採車前時所唱的歌謠。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

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採而又採」,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複過甚,故取第二種。

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採而又採」。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採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複第一句,第四句又重複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

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採芣苢,採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複,只改動每章第

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採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採芣苢的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節奏中傳達出來。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

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採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

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讚歎。章艧齋戲仿雲:『點點蠟燭,薄言點之。

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

一群人在野外採芣苢,興高采烈,採而又採,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一個人在那裡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製造出來的滑稽,並非《芣苢》不值得讚歎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問題倒是:當時的人們採芣苢——車前草——用來派什麼用處?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

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我們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不孕或麻風的。

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裡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有一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一邊採車前一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給《芣苢》以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

」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又據朝鮮族的朋友告訴筆者,在他們那裡,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

春天採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儲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一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

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

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吧?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採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

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詩經中的哪些篇目為周公所作 a,《碩人》b,《周南》c,《氓》d,《豳風

豳風 是周公所作。詩經 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內據 尚書 上所說,豳風 容鴟鴞 為周公旦所作。豳 音b n 風,是 詩經 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為先秦時代豳地漢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旬邑 彬縣一帶,是周族部落的發祥地。詩經 分風 雅 頌三類。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 王畿 ...

詩經中的召南這兩個字怎麼讀《詩經》中的召南怎麼讀?

新華字典裡解釋道 召 念sh o時指周朝國名,在陝西省鳳翔一帶。召 作呼喚 招呼或傣族的姓之意時念zh o。詩經 中的 風 包括周南 召南等15國風。召南是個國名,所以此處 召 念sh o。典故 姬奭,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奭,又稱召公 一作邵公 召伯 召康公 召公奭,西周宗室 大臣,與周武王 周公旦...

如何評價周震南的顏值,如何評價周震南的顏?他有什麼代表作品嗎?

首先,周震南看起來非常的乾淨清爽,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畢竟長得好看卻油膩的人容易讓人很快就審美疲勞不舒服的。其次,周震南長得很清秀,五官非常的有辨識度,加上年輕,滿滿的膠原蛋白,少年感十足。還有,在注意到周震南之前,覺得好看的小鮮肉真的很多,還多數都是大眼或者雙眼皮的各類男神。注意到周震南之後,會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