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2021-05-01 00:18:38 字數 7316 閱讀 1491

1樓:匿名使用者

它們都有很多種意思、看在哪出現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rt

文言文中用什麼符號標記不同的句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是用以下這些標誌詞來標記不同的句式的,詳細的判斷方法及判斷的標誌如下: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構特徵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絡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置、狀語後置的規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慣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賤人.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有標誌(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或「受……於……」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注意』「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四、疑問句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這裡不舉例子講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一、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瞭」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呢?」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餘、吾、爾、自、之、是』+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時的人並不讚許他(這麼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麼?『「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麼?」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3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4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5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7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在文言文中 何......為 是什麼意思 什麼句式

8樓:匿名使用者

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舉例: 何以為家

9樓:匿名使用者

何…為? …幹什麼呢? ①何辭為?②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ps:文言文固定短語、固定結構的翻譯

1.得無:表示反詰的語氣,譯為:莫非,莫不是。

2.否則:是兩個詞,否:不是這樣,不然;則,相當於「就」。

3.然後:是順接連詞,可譯做「這樣以後」,或者「之後」

4.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如此),那麼……

5.雖然:與現代漢語不同,「雖」相當於「雖然」,「然」相當於 「這樣」,可譯作「雖然如此」「儘管如此」

6.無乃:當副詞用,可譯作「豈不是」,也可譯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們組成固定形式,相當於漢語「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樣」等

10.「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上述形式的擴充套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對……怎麼樣」「把……怎麼辦」。

11.孰若,孰與:用做比較或選擇,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如放在動詞前,可譯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譯做「……的原因」表憑藉或方法,譯做「用來」「靠它來」「用來……的(根據、禮節、方法)」

13.無論:不用說,更不必說。

14.卑鄙:地位卑微,見識淺陋。

15.其實:它的果實,或者「那實際情況」「它實際上」「它的實利」 16.不過:不超過。

17.地方:土地方圓

18.山東:淆山以東。

19.可憐:可愛,或者「值得同情」

20.於是:在這時,或者「在這件事上」

21.以為:把……當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給……人看。

23.可以:可以憑藉……

24.至於:達到某種程度,或者「落到什麼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26.因而:趁著某個機會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讓(使)

29.智力:智謀和力量

30.前進:走上前獻上

31.何苦:怕什麼,怎麼怕,怎麼擔心

文言文固定結構翻譯

表疑問①何以…? 據/用/憑什麼… ①何以知之?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③何以為計?

②何所…? 所…的是什麼 ①問女何所憶?②賣炭得錢何所營?

③奈何…? …怎麼辦?為什麼…? ①未辭也,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④如/奈…何? 拿…怎麼辦呢? ①你奈我何?②虞兮虞兮奈若何?③如太行王屋何?

⑤孰與…? 與…比哪個…? ①吾孰與徐公美?②廉將軍孰與秦王?

⑥安…乎/哉 **/怎麼…呢? ①如今安在哉?②安能抗此難乎?

⑦獨…耶/哉? 難道…嗎? ①獨不憐公子姊耶?②獨畏廉將軍哉?

⑧何哉/也? 為什麼呢?什麼原因呢? ①為天下笑者,何也?②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表反問①何…哉/也? 怎麼能…呢?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何可勝道也哉?

②何…為? …幹什麼呢? ①何辭為?②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③何…之有? 有什麼…呢? ①宋何罪之有?②夫晉,何厭之有?

④如之何…? 怎麼能…呢?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⑤顧…哉? 難道…嗎?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⑥寧…耶? **…呢? 寧知此為歸骨之所耶?

⑦…非…歟? …不是…嗎? 子非三閭大夫歟?

⑧不亦…乎? …不是…嗎? 不亦君子乎?

⑨豈/其…哉/乎/耶 **…呢?…**呢? ①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②公豈敢入乎③其為死死君乎豈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表感嘆①何其…也! 多麼/怎麼那麼…啊! 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 只不過…罷了! ①直不過百步耳②直好世俗之樂耳

③惟…耳! 只…罷了! 惟待死期耳!

④一何…! 多麼…啊!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⑤亦…哉! 也真是…啊! 嗚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 …該是怎樣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表揣度①無乃…乎/歟? 恐怕…吧? ①無乃爾是過與?②無乃不可乎?

②得無…乎/耶? 莫非/該不是…吧? ①若輩得無貧乎?②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③其…歟? 不是…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庶幾…歟? …或許/大概…吧 吾王庶幾無疾病歟?

①與其…孰若…? 與其…,哪如…?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表選擇②抑…歟/耶? 是…還是…? ①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②果死耶,抑未死耶?

③其…耶,其…耶?

帶 之 字的文言文, 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動詞 a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b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可視情況譯為 拿 用 憑 把 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2 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一 連詞 1.表示 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 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 如果 有意 瞻餘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