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作為和以之為的區別

2021-04-27 18:48:21 字數 8371 閱讀 5064

1樓:匿名使用者

1、作為,用作。

既成,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左傳·文公六年》

時同郡周規闢公府,當行,假郡庫錢百萬,以為冠幘費。——《後漢書·朱儁傳》

源父子因共詳議,判與為婚。璋之下錢五萬,以為聘禮。——南朝·樑·沉約《奏彈王源》

我如今又不做官了,無處掙錢,作何生意以為餬口之計?——《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2、「以之為」的省略形式。猶言讓他(她)做,把它作為。

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為貴人。——《後漢書·竇武傳》

《敘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為枕中鴻寶,足佐千秋祕笈。——清·任安上《與吳拜經書》

文言文中的「以為」的意思是什麼?

2樓:瀛洲煙雨

1、把…bai…當作…

…的意思。

虎視du之zhi,龐然大物也,以為神dao。——《黔之驢》內譯文:老虎看見容驢子,是個龐大的傢伙,把它當作神怪。

2、認為的意思。

(滿座賓客)以為妙絕。——《**》

譯文:(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奇妙極了。

3、少數情況下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譯文: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以為:[ yǐ wéi ]

指作為,用作;"以之為"的省略形式;猶言讓他(她)做;把它作為;猶而為,而成;以,而,連詞;猶已為,已是;以,通"已"。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以為」是認為的意思。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737

白話釋義:自認為不失天下的人。

基本字義:

以1、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9、古同「已」,已經。

為1、做,行,做事:~人。~時。~難。不~己甚(不做得太過分)。

2、當做,認做:以~。認~。習以~常。

3、變成:成~。

4、是:十兩~一斤。

5、治理,處理:~政。

6、被:~天下笑。

擴充套件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以為近義詞:認為、合計、覺得

1、認為:對人或事物確定某種看法,做出某種判斷。

茅盾 《子夜》八:「 馮雲卿 苦笑著,認為這是一句普通的應酬。」

2、合計:合在一起計算;總計。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一:「你是明白人,自己合計合計得了。」

3、覺得:感覺到;意識到。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 金女士 :昨天忽然點破了,也覺得還有良心。」

4樓:yong宜

讀音:[yǐ wébaii]

有「當作du

或作為」的意思;zhi

有「認為dao」的意思;

有「製成」專的意思。

把「屬當作或作為」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把「認為」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

3.把「製成」為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5樓:潭昭睢靜婉

古文中「以

來為」的意自思如下:

〈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使,令;

憑藉;仗恃;

認為,以為;

做,從事;

〈名〉原因,緣故;

無固定職業的人;

〈介〉把、拿,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依、按、憑,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

在、於,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從、自、由,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連》為;

因為,由於;

和、而,表示並列關係;

則、那麼,表示條件關係;

才;表目的或結果等;

〈助〉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

6樓:你是小仙女呀

1、把......當作或抄作為。例:

⑴虎視襲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文言文中的以為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8樓:匿名使用者

「以為」是介詞「以」和「為」的組合,其用法在文言中比較複雜。先給你簡要解釋如下:

以為後面跟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以為」當分開理解,表示「把……當作……」。可以看成介詞「以」後承前省略了賓語「之」。例如:

1『虎見指,龐然大物也,以為神。「以為神」可譯為「把它當作神」

2、然得二臘之,以為餌。「以為餌」可譯為「把它當作成藥」。

後面跟有其他名詞或其他短語,「以為」當作融合解,表示「認為」。

例如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以為」當作「認為」解。

2、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以為」有時是「以之為」,中間的賓語「之」常省略。

9樓:化蝶寇寇

以:認為

為:作為,是。

以為:把……當做是……

10樓:三次郎童

用……來作為、當成……認為

11樓:匿名使用者

「以之為」把什麼東西看作、當成。

12樓:出門看月亮

(1)認為

(2)以之為

13樓:此生難忘你

以之為,把什麼當作(作為)

14樓:匿名使用者

「以...作為」的意思,「憑藉...去做」的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是以。。。。為。。。。 嗎? 可以告訴我答案不

16樓:匿名使用者

告訴你個坑爹的以為解釋:以為

17樓:匿名使用者

= =!~~汗啊。。 mybreeze77同志回答的那麼完善怎麼還錯了咧?。。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啊~~求正解啊……

古文中「以之為」有幾種意思,分別是什麼「以之為」的

18樓:一隻汪007號

二者兼而有之:(1)、幸者自幸,無不以之為幸;不幸者自不幸,無不以之為不幸:這是寬人心的話.

是說幸運與否是種感覺,幸運的人感覺幸運是自己的感受,沒有人認為他幸運;同樣,感覺不幸運的自己感不幸運,沒有人認為他不幸運.因此,要能從現實中超脫出來.(2)、據崤函之險以之為城:

佔據著崤關、函谷關這樣的天險,並把它們作為城池.

之,以,而,為,其,於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19樓:床前明月枕在夢

一、之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二、以

(一)介詞.

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用、拿、憑、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起提賓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二)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quot;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quot;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三、而

(一)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表示並列關係.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表示承接關係.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祭十二郎文》)

表示轉折關係.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表示假設關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二)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三)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四、為

(一)動詞:

做. 如:"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

成為.  如:"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

擔任.  如:"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通"謂".可譯為"說".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二)介詞:

表被動.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給,替. "皰丁為文惠君解牛."(《皰丁解牛》)

向,對.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位於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如:"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五、其

(一)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

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二)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句末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三)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六、於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 "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四)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如:於是秦王不悅,為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一、代詞:代詞是代替詞、片語和句子的詞。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複,使文章簡潔。常用詞——之、其。

二、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物件等的詞。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的賓語組成介賓片語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

介詞可根據功用分表處所的、表時間的、表原因的、表物件的、表憑藉的、表被動的等六種。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複雜的介詞——於、以、為、與。

三、連詞:連詞是連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片語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係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係,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構,邏輯關係進行歸類。

(表並列關係、表層進關係、選擇關係、表承接關係、錶轉折關係、因果目的關係、假設關係、修飾關係)

四、副詞: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各種語氣的副詞。

五、助詞: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

之,則,焉,於,以,為在文言文中的全部意思

之太雜亂了,主要代詞,還有不譯的助詞說不清楚則就三個意思1於是2卻3表驚訝竟然 焉太雜了,主要不翻譯的助詞 於主要三個意思1在2到,去3表被動 以的意思而字都有,還能做介詞 為也太雜了 有認為,是,替,擔任常見 文言文中的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解釋...

法在文言文翻譯,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名 法令 法律 制度。名 標準 法則 規律。名 方法 做法。動 效法 仿效。名 佛教的道理。1.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稱,包括法律 法令 條例 命令 決定等 合 犯 變 軍 婚姻 繩之以 依 治國。2.方法 方...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它們都有很多種意思 看在哪出現 之 以 而 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之 以 而 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rt 文言文中用什麼符號標記不同的句式 文言文中是用以下這些標誌詞來標記不同的句式的,詳細的判斷方法及判斷的標誌如下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