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作用 很急的,而且請各位answer回答的精準一點,最好能把它的所有的用法都概括,謝謝

2022-11-07 21:57:39 字數 3742 閱讀 1730

1樓:傘小喵

「之」在文言文中常當代詞、助詞、動詞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詞

1、 代人,如《項脊軒志》中的「先妣撫之甚厚」,「之」可譯作「她」,代老嫗。

2、 代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問之客曰」,「之」代「與徐公孰美這件事」。

4、 指示代詞,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譯作「這,這樣」指上文「河內凶……亦然」。「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后》,「之」譯作「那樣」。

二、 作助詞

1、 定語的標誌,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職役哉」,這裡的「之」連結名詞性定語「百司」和中心語「職役」,可譯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關係。此句可譯為「代管百官的職事呢?」。

《過秦論》中的「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兩個「之」分別連結形容詞性定語「膏腴」、「要害」和中心詞「地」、「郡」,表示修飾的偏正關係。

2、 補語的標誌。如《捕蛇者說》中的「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之」在這裡作補語的標誌,可譯作「得」,表示連結中心詞「不幸」和補語「甚」。

3、 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這裡「何厭」是「有」的賓語,提前了。此句可譯為「晉國(的慾望),有什麼滿足的(可能)呢?」

4、 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如《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兩個「之」都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之」字前是中心語,「之」字後是定語。此句可譯為「蚯蚓(雖然)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如《歸去來兮辭》中的「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裡兩個「之」用在主謂片語之間,表示這一片語不能單獨成句。此句可譯為「(我)羨慕一切生物得到復甦的時節其時,感嘆自己的年華行將結束。

」6、 用在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表示它們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強調、突出這個介詞結構的意義。(不譯),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語「寡人」與介詞結構「於國」之間,強調「於國」的意義,此句可譯為「我對於治理國家,可算是盡了心的了。」

7、 襯音助詞(不譯),用在表示時間的詞或某些動詞的後面,湊足一個音節,它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起著協調音節的作用。如《勸學》中的「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嵌在時間詞「須臾」的後面,協調音節,作詞綴,此句譯作「比不上片刻學到的東西多」。《諫逐客書》中的「由此觀之」,這裡的「之」接在動詞「觀」後面,協調音節,無義,此句可譯作「從這看來」

8、 嵌在姓名中間,無實義。如「佚之狐言於鄭伯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介之推不言祿」、「宮之奇諫假道」中的「佚之狐」、「燭之武」、「介之推」、「宮之奇」。

9、 嵌在專用名詞之間,無義。如《病梅館記》中的「闢病梅之館以貯之」。前一個「之」用在「病梅館」這個專用名詞中,不譯。

三、 作動詞

用在處所句詞前,可譯作「到、往、去」。如《鴻門宴》中的「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之」用在處所名詞「沛公軍」前,作動詞。

2樓:匿名使用者

1助詞:

1)結構助詞:

<1>的

<2>取消句子獨立性

<3>賓語提前標誌 「是」

2)音節助詞。例:久之

2代詞:第三人稱。

3動詞: 到……去

3樓:lf瀾風

1、放在句子中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2、結尾時的語氣助詞 3、相當於「的」

古文翻譯-求助(可以的話儘量精準一些,考試用,謝謝)

4樓:瀟湘館妃子

逢醜父(充齊侯)命令齊侯下車,往華泉去取水來給自己喝。鄭周父駕著齊君的副車,宛茷擔任副車的車右,載上齊侯使他脫身。韓厥獻上逢醜父,郤克將要殺掉他,呼喊道:

「在我以前從來沒有代替他的國君承擔患難的,有一個在這裡,還要被殺死嗎?」郤克說:「一個人不畏懼用死來使他的國君免於禍患,我殺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來鼓勵事奉國君的人。」於是赦免了逢醜父。

古文中正是此意怎麼說

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用善哉復斯言

善哉的解釋:

①贊制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②古人經常在他人說了某句有道理的句子時說,來表示他的贊同。

③僧人用作表示驚歎的口頭語,既可以表示讚許,又可以表示不滿。

④僧人用作當做「罪過」後的贖罪。

出處: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左傳·昭公十六年》

策略的策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6樓:蓉城布衣

策(cè ),通常指計謀、計策等。在中國古代科舉中,策指的是「策問」、「對策」。它是殿試考試的主要內容,「策問」與「對策」就成為出題與應試的兩個部分,「策問」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發問的,其內容主要是治國安邦、國計民生的政治大事。

而士子們在應試的過程中便針對「策問」的內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對策」。說的通俗一點,「策」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時事**。

古文中的「備」字都有什麼意思或意義?

7樓:獨孤上尉

〈形〉1. (形聲。從人,備( bèi)聲。本義:謹慎、警惕)

事戒不虞曰知備。——《大戴禮記·小辨》

備者,國之重也。——《墨子·七患》

且夫備有未至而設之。——《國語·周語》

貌若儻蕩不備,然心甚謹密。——《漢書·史丹傳》

3. 又如:儻蕩不備(行為無拘無束,不謹慎)

4. 完備;齊備 [complete]

備,具也。——《廣雅·釋詁三》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易·繫辭》

前人之述備矣。——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眾妙畢備。——《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請備述之。——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5. 又如:德才兼備;完備(齊備)

6. 通「憊」。疲乏;困頓 [dog-tired;very tired]

修容而以言,恥食以上交,以避農戰,外交以備,國之危也。——《商君書·靳令》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呂氏春秋·慎人》

〈動〉1. 準備;預備

宗人舉獸尾告備。——《儀禮·特牲饋食禮》

備物以將形。——《莊子·庚桑楚》

猶得備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又備經年裹物之用。——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3. 防備;戒備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孫子·虛實》

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記》

4. 又如:守備(防守戒備);備水(防備水患);備災;備患(防備禍患)

5. 儲備 [store]

而設法備貯彈藥。——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6. 又如:備料;備藏(收藏)

7. 提供或裝備

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

9. 湊數;充數

吾嘗備位將相。——《漢書·蕭望之傳》

〈名〉1. 裝置;設施

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韓非子·五蠹》

〈副〉1. 全部;完全;盡

農事備收。——《禮記·月令》

諸侯備聞此言。——《左傳·成公十三年》

備極歡洽。——《廣東軍務記》

備極護愛。——《聊齋志異·促織》

“然”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然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然r n 連 但是,然而 虎 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 柳宗元 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史記 項羽本紀 又如 然且 然而 尚且 然如 然而 雖然。表示讓步關。如 然是 雖然 然雖 雖然 於是孔子曰 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靈公曰 善。然不伐蒲。史記 然後 才...

帶 之 字的文言文, 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之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麼,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 作代詞 2 做助詞 3 連線主語 謂語,不譯。結構助詞,的 結構助詞,不譯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 施行 進展。例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白話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 有才能的人選出來 給大家辦事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