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書屋記全篇譯文,杏花書屋記的全文及翻譯

2021-05-24 18:31:05 字數 5623 閱讀 6204

1樓:釵黛合一

杏花書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讀書室。孺允自己曾說他已去世的父親的玉巖公擔任御史之職,在玉巖公謫戍到沅、湘一帶時,曾經做夢自己居住在一間房子裡,室外杏花爛漫,自己的幾個兒子在房子裡讀書,朗朗的讀書聲傳到戶外。嘉慶初年,玉巖公重新起用後升任憲使,於是他的家從故居遷到縣的東門,也就是他現在居住的房子。

玉巖公曾經指著房子後的一塊空地對孺允說:「他日應當在那裡建造一棟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以此來記錄我昔日的夢。

玉巖公後來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還沒有來得及榮歸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巖公死後,孺允兄弟多次被人欺侮,家族不免有風雨飄搖的禍患。像這樣好幾年,才能夠獲得安居。

到了嘉慶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巖公的居室,於是在園中建造了五間房屋,藏書達萬卷,用玉巖公昔日命的名,懸掛在門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種植花果竹木。當春天到來時,杏花爛漫,整個院落如玉巖公昔年夢中之境。

在回頭想想玉巖公昔日謫戍在沅、湘一帶的情景,真可謂是醒來所見的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到了這個廳堂,追思玉巖公,怎能不感慨萬千!

以前唐代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要登第的時候,正是長安杏花盛開之時,所以人們都把新進士的杏園宴當做一件大事。如今考察進士,也是在杏花盛開之時,讀書人要想得第,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前兆。這是世俗不忘追求榮華和功名的助成這樣的。

玉巖公因為直諫之事觸犯了天子,發配到道路艱險的嶺南十幾年時間,所為鐵石心腸,對於追求富貴的念頭已經灰飛煙滅了,但玉巖公仍以科名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孫。大約古代的君子,愛自己的國和自己的家,不但鞠躬盡瘁;並且對於他的後代,仍然希望他們世世享受祖蔭並能無窮無盡的為國家效力啊。玉巖公的良苦用心大約就在上述這些吧。

如今距離玉巖公去世,還沒有多長時間,但以前和他同時中進士做官的人,一時富貴興盛顯赫,可他們的後代就有現在不知淪落在何地的。孺允兄弟雖在目前還不得志,但人們正期望他們能得以重用。並且玉巖公諸子都才華出眾,可以憑此知道《詩》《書》傳家的恩澤啊。

《詩經》中說:打如今開了頭,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祿就留給子孫。大家都歡樂無比啊!

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詩經》所說的情形啊!

2樓:duoduo小陽光

杏花書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讀書的房子。孺允自己說他的已故的父親大人玉巖公做御史,被貶謫到沅水、湘水一帶時,曾經夢見自己住在一間房子裡,房屋旁邊杏花爛漫,孩子們在屋裡讀書,琅琅的書聲傳到屋外。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為陟憲使,就從故居遷到縣城的東門,這就是現在居住的房子。

玉巖公指著後面的空地對孺允說:「今後應當修建一間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來記下我做的夢。」

玉巖公後來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沒來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像這樣過了幾年,才找到了一個安定的居所。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補玉巖公住過的屋子,就在園中建了五間屋,收藏了上萬卷書,用玉巖公曾經說過的杏花書屋命名,書寫好掛在屋樑上,周圍種植花果竹木。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杏花開得鮮豔燦爛,恍惚間就像玉巖公往年在夢中見到的情景一樣。回想玉巖公被貶的地方,可以說醒來時所看到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

進入房子,想到玉巖公,能不感慨嗎?

從前唐朝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應試考中時,正是長安杏花盛開的時候,因此人們都把杏園之宴當做大事。現在考進士,也正當杏花盛開的時候,讀書人考中進士,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先兆。這是世俗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才這樣的緣故。

玉巖公因為說話觸怒了天子,被貶到嶺海十多年,歷盡艱險,玉巖公心性剛毅,不為富貴所動;把通過考科舉獲取功名的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只是自己竭盡辛勞;對他的後代,還希望他們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澤為朝廷竭力效勞。玉巖公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的。

現在距離玉巖公去世的時間不知有多久了,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他們的後代不知道在**。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玉巖公的孫輩們都才華出眾,能夠懂得《詩》《書》的恩澤。

《詩經》說:「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

」我在周氏家族這裡看到《詩經》中所說的現象。

杏花書屋記的全文及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杏花書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讀書的房子。孺允自己說他的已故的父親大人玉巖公做御史,被貶謫到沅水、湘水一帶時,曾經夢見自己住在一間房子裡,房屋旁邊杏花爛漫,孩子們在屋裡讀書,琅琅的書聲傳到屋外。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為陟憲使,就從故居遷到縣城的東門,這就是現在居住的房子。

玉巖公指著後面的空地對孺允說:「今後應當修建一間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來記下我做的夢。」

玉巖公後來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沒來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像這樣過了幾年,才找到了一個安定的居所。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補玉巖公住過的屋子,就在園中建了五間屋,收藏了上萬卷書,用玉巖公曾經說過的杏花書屋命名,書寫好掛在屋樑上,周圍種植花果竹木。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杏花開得鮮豔燦爛,恍惚間就像玉巖公往年在夢中見到的情景一樣。回想玉巖公被貶的地方,可以說醒來時所看到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

進入房子,想到玉巖公,能不感慨嗎?

從前唐朝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應試考中時,正是長安杏花盛開的時候,因此人們都把杏園之宴當做大事。現在考進士,也正當杏花盛開的時候,讀書人考中進士,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先兆。這是世俗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才這樣的緣故。

玉巖公因為說話觸怒了天子,被貶到嶺海十多年,歷盡艱險,玉巖公心性剛毅,不為富貴所動;把通過考科舉獲取功名的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只是自己竭盡辛勞;對他的後代,還希望他們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澤為朝廷竭力效勞。玉巖公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的。

現在距離玉巖公去世的時間不知有多久了,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他們的後代不知道在**。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玉巖公的孫輩們都才華出眾,能夠懂得《詩》《書》的恩澤。

《詩經》說:「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

」我在周氏家族這裡看到《詩經》中所說的現象。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杏花書屋記歸有光①杏花書屋,餘友周孺允所構讀書之室也。孺允自言 其 先

蟬 虞世南 譯文

4樓:紫荊☆天使

虞世南《蟬》

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並不是藉助了的秋風

作者簡介: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

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祕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袁中道《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冬天的夜裡,在被白雪覆蓋的山中,鳥忽然鳴叫起來,石頭冰冷冰冷的,上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

流水在月光的照耀下,

就像是一溪雪在流動。

作者簡介: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巨集道胞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

5樓:匿名使用者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蟬

【內容】: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並非由於清風的原因。

作者簡介: 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

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祕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夜泉》明.袁中道

山白鳥忽鳴 ,石冷霜欲結 。

流泉得月光,化為一溪雪。

夜晚山中夜鳥突然叫了起來,石頭冰涼,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結成了霜。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彷彿一溪流動的雪。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

"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巨集道胞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萬曆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巨集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巨集道。

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創作以散文為佳,遊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

遊記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記寫得精粹,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其詩偶有關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寫得較清新。但詩文思想較平泛,酬作應答、感時傷懷,藝術上創新不夠。

有《珂雪齋集》20卷,《遊居柿錄》(《袁小修日記》)20卷。

6樓:修羅夜剎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

「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

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祕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柳宗元的《石渠記》《石澗記》全篇的譯文

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泓,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

《黃州快哉亭記》的翻譯, 黃州快哉亭記 的譯文

長江流出西陵峽,才得到平坦的地勢,它的水勢就變得一瀉千里,滾滾滔滔。等到它和南邊來的沅水 湘水,北邊來的漢水 沔水合流的時候,它的水勢更加強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蕩,和大海相象。清河縣的張夢得先生貶官到黃州,就著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個亭子,來欣賞長江上的風景,我哥哥子瞻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 快哉...

小石潭記的翻譯以及詳解,小石潭記原文與譯文和重點詞語解釋

小石潭記 唐代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