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顧「在文言文中有幾種解釋,各舉一例

2021-08-09 18:50:31 字數 5810 閱讀 6858

1樓:匿名使用者

「顧」:

①《動》回頭;回頭看。《餚之戰》:「不顧而唾」《荊軻刺秦王》:「荊軻顧笑武陽。」

②《動》視;看。《行路難》:「拔劍四顧心茫然。」

③《動》看望;拜訪。《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④《動》顧念;關心。《詩經·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⑤《動》回還;返回。《屈原列傳》:「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

⑥《副》只是;不過。《荊軻刺秦王》:「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⑦《副》但;卻;反而。《廉頗藺相如列傳》:「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不敢加兵於趙者。」《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輒」:

①《副》表示多次重複。「總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傳》:「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輒盡,期在必醉。」

②《副》表示後面的行為是在前一行為之後緊接著發生的,根據文意可譯為「馬上」、「於是」、「就」。《促織》:「一鳴輒躍去,行且速。」

2樓:只為嚇唬你

〈名〉〈副〉

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 [only]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慾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戰國策·燕策》

反而,卻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戰國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顧荷(反而受到[恩惠])

商店稱來買貨的人 [patronage]。如:惠顧;主顧;顧客

(形聲。從頁( xié),頭。表示與頭有關。僱聲。本義:回頭看)

同本義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顧,環視也。——《說文》

顧見漢騎 司馬呂馬童。——《史記·項羽本紀》

顧瞻周道。——《詩·檜風·匪風》

眷言顧之,潸焉出涕。——《詩·小雅·大東》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莊子持竿不顧。——《莊子·秋水》

友人慚,不下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荊軻顧笑 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戰國策·燕策》

又如:顧瞻(回首環視;眷顧;關照);顧盼生輝(一回首,一注目,都有無限光彩。比喻眉目傳神);顧返(回頭,回家);顧笑(回頭而笑);顧望(回視,觀望。有謙讓、畏忌或躊躇不前的意思)

**,瞧 [look]

顧我則笑。——《詩·邶風·終風》

惠顧前好。——《左傳·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聊齋志異·促織》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又如:四顧無人;相顧一笑;顧觀(**);顧眺(眺望,遠望);顧影慚形(看著身影,心感內疚)

訪問,拜訪 [call on]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光顧;枉顧;三顧茅廬;顧聘(拜訪聘請);顧訪(探視訪問);顧臨(過訪)

照顧,關懷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顧思義。——《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顧睦(照顧);顧攬(照管);顧管(照顧,照管);顧報(顧念報答)

眷念,顧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雖流放,眷顧 楚國,繫心 懷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又如:顧慣(顧念);顧哀(眷念哀憐);顧思(眷顧思念);顧重(顧念重視)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顧省(省察);顧愆(反省自己的過失)

顧慮;考虛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如:顧畏(顧慮畏懼);顧憚(顧忌);顧累(憂慮麻煩);顧憂(操心)

通「僱」。出錢請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顧山錢月三百。——《漢書·平帝紀》

如此使用民財以顧其功。——《漢書·晁錯傳》

又如:顧倩(僱用);顧募(僱傭徵募);顧喚(僱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

古文裡「至」有幾種意思

3樓:原來是知恩

1、來到;到達。

戰國多人所作《趙威後問齊使》:「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國王不要歸罪於年成好壞,這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來歸順你了。

2、達到頂點。

漢代王充《訂鬼》:「二者用精至矣。」

譯:二者用精神達到了頂點。

3、周到。

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譯: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態度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辯解。

4、極;最。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5、至於。

清代黃宗羲《原君》:「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

譯:至於夏桀、商紂的殘暴,還認為商湯、周武王不該殺了他。

【至如】至於,用於舉例或表示別提一事。

【至於】達到。達到……的結局。連詞,表示別提一事。

1、今義:

(1)到:至此。自始至終。從古至今。至於。以至。甚至。

(2)極、最:至少。至親。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誠。至高無上。至理名言。

2、常用片語:

(1)至此: 到此。你領著他們向前走,~停下

(2)至多:表示最大限度。他~三十歲

(3)至交:關係最密切的朋友。

(4)至理名言:最正確的道理,最精闢的言論。至:極,最。至理:最正確的道理;名言:精闢,有價值的話。

出處:清·李綠園:「俗語云'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不是聖經傳賢,卻是至理名言。」

釋義:俗話說「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不是神聖的經書傳達賢意,卻是最正確的道理。

4樓:牛牛的天空下

(1)〈動〉到來、到達(上古時期多用"至",中古時期多用"到")[arrive;reach]

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說文》

鳳鳥不至。--《論語》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廣韻》

王朝至於商郊 牧野。--《書·牧誓》

我徵聿(yù)至。--《詩·豳風·東山》

遠道不至。--《墨子·辭過》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至則無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風雨驟至。--漢· 王粲《登樓賦》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小國寡民》

孝武帝時,至代相。--《史記·李將軍列傳》

至通州,幾以不納死。--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公(袁可立)至,即盡收訟牒委各邑理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齋志異·狼三則》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畢竟)至止(到達、到來。止,語氣詞);無微不至;自春至冬;由東至西;至於(到;達到);至乎(至於。

到;達到);至至(達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達到極點;到)

(2)〈動〉來;去 [come;go]

至,來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傳·僖公五年》

(3)〈形〉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最高、最大 [perfect;best;first-rate]

至人無己。--《莊子·逍遙遊》

色愈恭,禮愈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吾愛汝至。--清· 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至心(極為誠懇的心意):至駿(最好的駿馬);至意(極深遠的用意);至情(極其真實的思想感情);至理(極深的道理);至材(極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偉大的德性)

(4)〈形〉深 [deep]

日,君以驪姬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語》。 韋昭注:"至,深也。"

又如:至慮(深思熟慮);至戒(猶深戒);至契(交情極深的朋友)

(5)〈形〉得當;恰當 [proper;suitable]

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論》。楊倞注:"至不至,猶言當不當也。"

(6)〈形〉親近 [close;intimate]

如:至戚(最親近的親屬)

(7)〈形〉真摯;誠摯 [honest]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誠謂聖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又如:至誠;至友

(8)〈形〉周到 [con siderate;thoughtful]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9)〈副〉大 [great;maximum]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易·坤》

又如:至賢(大賢。指極有賢德的人);至碭(極廣大)

(10)極;最 [very]

材之不逮至遠也。--漢· 賈誼《治安策》

陵見其至誠。--《漢書·李廣蘇建傳》

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賈誼《論積貯疏》

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荀子·正論》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極充足);至大至剛(廣大無限而剛健不可屈撓);至大無外(大到極點,外無以加);至小無內(小到極點,內無餘隙);至公無私(公正到極點,絲毫沒有私心);至清(極其清澈)

(11)〈副〉一定;必 [certainly]

衡(匡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漢書·匡衡傳》

(12)〈副〉竟,竟然 [unexpectedly]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鳥飛。--《韓非子》

(13)〈名〉夏至、冬至的簡稱 [solstice]

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左傳·僖公五年》

又如:至節(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晝最短,夏至晝最長)

(14)〈名〉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very reason]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其於祥,末可與言至也。--《淮南子·本經訓》

又如:至精(我國古代哲學家指一種極其精微神妙而不見形跡的存在)

(15)〈名〉道德高尚的人;聖人 [saint]

道者,聖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鶡冠子》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

(16)〈名〉準則 [standard;criterion]

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上賢而不窮,哀樂不謠,民知其至。--《逸周書》

(17)〈連〉乃;乃至;以至 [and even;down to;even]

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曹丕《與吳質書》

(18)〈名〉至於,甚至於 [as far;as to]--用於說完一事時,又另外提出一事。轉折相連

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史記》

(19)〈介〉到…時候 [till;to;untill]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一 連詞 1.表示 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 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 如果 有意 瞻餘馬首...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而 字的用法 一 而 字用作連詞的用法 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1 而 字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和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勸學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道難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

文言文中窮的意思窮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走投無路,處境困窘.指南錄 後序 餓無聊,追購雙急.不得志 不顯貴.涉江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 荊軻刺秦王 樊將軍以 困來歸丹.窮盡 用盡.赤壁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 促織 而心目耳力俱 絕無蹤響.走到盡頭 尋究到底.桃花源記 復前行,欲 其林.貧困 貧乏.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倒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