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雖敗猶榮,長平之戰不該揹負罵名,誰當主帥結局都一樣嗎

2022-01-03 18:23:50 字數 2877 閱讀 6445

1樓:

宋末元初歷史學家胡三省認為:「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而在於用趙括」。《史記.範雕蔡澤列傳》記載:「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將。

其他書籍就不在一一列舉,由此可見,大多數史學家認為長平之戰失敗的關鍵人物為趙括,秦國使反間計,趙王調廉頗回國換趙括為主帥,而趙括的自大和狂妄奠定了整個戰爭的基礎,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長平之戰的前戲長平之戰前,為了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秦國對其他諸侯國採取了拉攏一片,打壓一片的方式。自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實力上,韓國最為弱小;魏國國力也江河日下,對秦國也想通過交好來緩和關係,而趙國實力強大,秦國則想採取逐步蠶食的態度。所以秦國要想取天下,韓國就是最先要解決的一關。

秦國率先向韓國發起了進攻,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攔腰斷絕。而韓國知道自己的處境,為了自保必須要聯合其他國家。而上黨就是韓國為了自保而獻給趙國的的地方。

上黨的得失不僅關乎韓國的存亡也關於秦趙兩國的安全。而趙國內對於上黨是否應該取得,其實意見也大不相同,這塊肉,著實燙嘴。

秦趙兩國的實力對比就單論軍事實力來講,在戰國末期的秦趙二國各有千秋,幾乎不相上下,但決定戰爭輸贏的因素遠遠不止軍事上的實力,政治環境、後勤保障儲備、臨陣決策等等一系列都關乎其中的命運。

自商鞅主張變法以來,秦國國力開始日益強大。

《商君書》曾記載,商鞅提出: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兵出,糧給而財有餘。

正是這種觀點,商鞅結合秦國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同時,改進吏制,限制貴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肅清了改革的阻力,吏制逐漸清明。

同時又大力發展和開墾荒地,使秦國的糧食儲備逐漸豐富,讓秦國在以後的各項戰事中都遊刃有餘。而在長平之戰前,秦國通過連年征戰已經擁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耕地總面積和糧食產量遠遠超過趙國。

秦國以步兵稱雄,而趙國以騎兵立天下。自從趙武靈王推從胡服騎射以後,騎兵一直趙軍的制勝法寶,而在和鄰國的戰爭中,趙軍也多有勝局。但相比於秦國重視農業,而趙國對於農業遠遠不夠重視。

除開受制於國家領土面積的原因導致的耕地較少,也跟趙國重商思有關,而趙國的多位君主的變法則都與發展農業無關,這在以農為本的時代,拼後勤的戰爭裡,趙國先天就已經輸了一籌。

戰略上的無奈選擇前文提到,反間計一直是長平之戰的陰謀論主旋律,在戰爭開始時期,老成持重的廉頗一直堅守不出。而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臨陣換帥趙括,而秦國馬上換上了白起為上將軍,最後趙國兵敗。那麼趙括為何主動出擊呢?

《史記.秦本紀》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

當時的趙國,面臨著幾個選擇:一是求和,二是決戰,三是撤退。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軍勢如破竹,直取上黨,而趙王的態度非常曖昧,在是和還是戰上一直拿不定主意,他一面派使者到咸陽求和導致人盡皆知,一面聯絡魏、楚、齊三國想獲取支援。

但在秦國的政治手腕下,再加上趙國與周圍鄰國本身的歷史淵源下(諸侯國本身互相猜忌、相互戰爭,屁股都不乾淨,),導致了趙王在求和失敗以後周圍無一人幫忙,只能自己一路鋼到底,這也為後面趙國在戰爭中的戰略選擇埋下了伏筆。

長平之戰中,廉頗作為趙國大將,以守為主,而當時的趙國的糧食儲備根本無力進行長期的拉鋸戰,雖然秦軍糧草運送戰線過長,但糧草儲備遠勝於趙軍,如果繼續堅守下去,大軍可能不戰而潰,與其說趙軍主動出擊是由於受到反間計的衝擊。倒不如說,換帥是趙孝成王在戰略上進行過深思熟慮的考慮而做出的決定。

而撤軍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個更加艱難的選擇。趙國徵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農民組成,軍事訓練能力不足。撤退可不是主將下令一聲就可以乾脆的走了,涉及到大量的協同排程,而臨陣撤退的活,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屈指可數,很容易被敵軍趁撤退而勢擊殺。

即便真能排程周全,撤退大軍,但這也意味著趙國將失去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包括趙城和趙國起家的晉陽,這幾乎等同於滅國,這是趙國絕對不能接受的。

綜上所述,趙王臨陣換帥出擊我認為是具有戰略考量的,因為出擊尚有一線生機,而求和無望之下,堅守而不出只能軍心渙散自取滅亡。

趙括雖敗猶榮,絕非紙上談兵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並非沒有參加過實戰,公元前280年,趙括隨父趙奢攻打齊國,用往城裡拋糧食的辦法,在一個月之內,就拿下了麥丘城;公元前270年,趙括向又父親獻策,用暗中挑唆的辦法,擊潰從韓國借道的秦軍。

可以看出,除了親自指揮一方軍隊,趙括其實是具有不錯的軍事才能的。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軍事經驗遠勝於他的白起。所以趙括接手軍隊以後,其實覆滅的敗局其實就已經註定了。誰來都是一樣。

在沒有糧草,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被圍困數月的趙軍準備突圍,而作為一軍之主帥的趙括也並沒有貪生怕死,而是親自上陣殺敵,最終死在了戰場了,這也符合一個武將的最終歸宿。而背水一戰的趙軍也讓秦軍的死傷相當慘重,讓想乘勝追擊的白起都不得不暫時休養生息。

關於長平之戰的思考個人認為長平之戰的失敗並不是單獨的某一件事造成的,而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趙國高層對本國的戰略規劃不到位,比如秦國,想要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心已經昭然若揭,而趙國呢,雖然軍事實力處於第二,但好像並沒有清楚自己想要幹什麼。

長平之戰前期,趙軍進駐上黨,但對於來勢洶洶的秦軍,趙國內部並沒有統一出具體的決策意見,甚至連主帥都未選出。廉頗是已經在決戰前期才選擇出來的,這側面也說明趙國內部的政治矛盾很大,而趙王做為最終的決策者在大事上也沒有清晰的判斷力。

而身為名將的廉頗在戰爭當中不僅採取守勢,而且損兵折將,連戰連敗以至於龜縮不出,而且不執行趙國高層的領導決策。被迫讓換帥的事情發生,所有的一切加在了一起,最終釀成了長平的慘敗。

2樓:有常

我認為並不是誰當主帥結局都一樣,因為如果是廉頗當主帥,廉頗就能夠帶領軍隊打贏。

3樓:啦啦隊地方

誰當主帥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當時長平之戰主要的失敗原因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糧草。

4樓:次元小拾

我認為誰當主帥都改變不了長平之戰的結局,因為當時秦軍實力強大,即便換個主帥與秦軍對抗,那落敗也是時間問題,結局都是一樣的。

5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不是,這種說法純粹就是在為趙括洗白,不換將廉頗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你怎麼評價長平之戰的趙括呢,求秦趙兩國長平之戰後對此戰的看法評價,白起戰後對於長平之戰的評價或者白起對趙括的評價

趙括是趙國高層戰略研判失誤的犧牲品。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取決於 天時 地利 人和 正如軍事家孫臏所說 世上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更加寶貴的了。天時 地利 人和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所以,必須三項條件都具備了才能作戰。如果三項條件不具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輕言戰爭。天...

長平之戰的戰爭評價,以長平之戰為例,客觀,公正地評價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

史記 bai索隱 趙任馬服du,長平遂阬。通典zhi 長dao平之戰,血流漂滷。法言義 專疏 蚩尤屬之亂,不過於此矣。蔡澤 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王東滿詩云 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餘載一詞訓,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以長平...

長平之戰為誰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答案 長平之戰後趙國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背景知識 長平之戰,是先秦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參戰人數趙軍45萬人,秦軍保守估計也在百萬以上 長平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被討論最多的戰役之一,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 它的得失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