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奏國曆代君王,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第一個王名

2022-01-24 04:00:00 字數 5325 閱讀 2326

1樓:三葉之葵

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擺平了六國,統一了天下。所以所有的歷史書講到這個問題,都強調由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所有教材都回避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我想講講這個問題,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所謂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向,這個大趨勢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另一個是歷史發展的偶然性。秦統一天下,是歷史的必然性,這有兩層含義。

第一,七代明君;第二,代代重才,這兩點構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一共是七代國君,沒有一個昏君庸主,這個很不容易。再一個,代代重才,都重用賢才,這也很不簡單。

畫外音:秦國從立國到秦王嬴政,一共六百多年曆史,三十多位國君。而和統一六國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秦國最後的七位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王嬴政。

那麼,這幾代國君都作了什麼呢?

我們講講這七位國君都作了什麼,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時期,所面臨的歷史使命是變法圖強。當時秦國並不是七國中間的強國,秦要統一,必須要自身強大。

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夠的強大,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歷史機遇,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這個時期,條件變了,歷史使命也變了。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強了,秦國一強,其它六國得了紅眼病,因為六國不能看著秦國強大。這樣六國的有識之士就要想辦法,對付強大的秦國。

合縱,就是聯合六國削弱秦國,秦國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歷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國的合縱。秦惠文王也完成了這個使命,辦法就是連橫。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三年,因為舉重砸死了,而且沒有兒子。他是明君嗎?秦武王這三年還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著車到達三川,就是現在洛陽一帶,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遺憾了。這是秦武王,這個時期,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那麼武王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呢?

是抓住歷史時機,東進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輕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領軍隊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就是今天河南洛陽西邊40公里處,是陝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兩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一線山路,非常狹窄,是軍事重鎮。甘茂說要打宜陽,必須聯合魏國,秦武王就派甘茂,帶了一個副使出使魏國,到魏國一談,成功了。

魏國同意和秦國聯手打宜陽,宜陽打通了,秦國才能兵出函谷關,所以這是一個關鍵之地。甘茂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國回來的路上,和副使說,你回去告訴秦王,就說第一,魏國同意很我們聯手了,第二,你還說,雖然魏國同意了,但是這個仗不能打。你就這樣說,將來所有的功勞都記在你的功勞簿上。

他的副使不知道什麼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說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陽要聯合魏國,現在魏國同意聯合,你說不能打,為什麼?召見甘茂,甘茂講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說,秦武王明白了。第一,曾參殺人,曾參是古代的一個賢人,在費地居住的時候,這個地方有一個人也叫曾參,結果這個曾參殺了人。

之後,就有人給未殺人的曾參的母親報信,說曾參殺人了。她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在織布機上照樣織布。一會兒,第二個人來報告,他母親還在織布,有過一會兒第三個人來報告,他母親把織布機一扔,翻牆就逃了。

甘茂說曾參是個賢者,他的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兒子,架不住三個人一說,嚇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國人,我來秦國幫你們打天下,一定會有人在背後說我的壞話,如果我去打宜陽,有人說我壞話,我既沒有曾參之閒,你也不會像曾參母親那樣信任我,我能打下來嗎?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張議無功,惠文王時期有一個張議,立了很大的功勞,但沒有人說張儀立的功,都說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說臣子立功不算功,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文侯燒信,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將,叫樂羊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把中山滅了。樂羊很得意,覺得自己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受賞,結果一見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個籮筐,筐裡面是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樂羊的告狀信。

樂羊一看這麼多告狀信,魏文侯都不告訴他,壓著不放,支援他打了三年,才明白這個功勞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所以樂羊就立即跪下,說了兩句話:「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主公對我的信任。在那個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領導的信任,什麼也幹不成。講完這三點,甘茂說,你說我敢打宜陽嗎?

宜陽如果一年打不下來,會有多少人說我的壞話,我還能活嗎?魏國雖然同意聯合,但這個仗我死活不能打。秦武王明白了,他說咱們定個盟約吧,你替我打宜陽,我對你是絕對信任,誰告狀我也不聽,甘茂說可以。

然後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個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狀信,秦武王動搖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封信,說咱們的合同還算數不?秦武王一聽這話,就繼續增兵,最後,甘茂把宜陽拿下來了,殺了六萬韓兵,開啟了韓國的西大門,秦國的軍隊可以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

這個舉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沒有結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勞更大,在位56年,把大兒子熬死了。昭襄王時期,秦國已佔壓倒優勢了,他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後用範睢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負重託,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

長平之戰活埋45萬。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而且昭襄王時期,如果聽了白起的話,就有可能把趙國滅了,拖延了幾個月,邯鄲之戰沒有打贏,這個我們講過。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這個就不好說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無功,也無過,姑且也稱之為明君。

第六位,莊襄王,就是異人 ,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很短,但是莊襄王幹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東郡非常重要,是連線齊國,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的通道,這是一大貢獻。再一個,利用趙國和燕國的矛盾,佔領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

所以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七位,贏政,他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所以贏政即位以後,很快就定下來發動統一戰爭,並且用十年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在整個過程中,秦國的七代國君沒有一位犯過大的錯誤,七代國君,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很不簡單的。這七位國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據秦國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比如說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兩個人聯手推上來的,他當時正在秦國作人質,對他來說,完全是偶然的當上國君。他特別能活,做了56年,大兒子在國外作人質熬死了,次子安國君繼位。安國君繼位純屬偶然,因為哥哥死了,繼位三天又死了,然後才是異人,也就是莊襄王。

莊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呂不韋包裝,他連安國君的嫡子都當不上。七代國君,很多是偶然的繼位,但是所有偶然當上國君的人,沒有一個是昏主。西漢初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叫賈誼,寫過《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

《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七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代代明君,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第二點,代代用才。七代國君都重用人才,這人才還不是一般的人才。秦孝公用衛人商鞅,秦武王用甘茂,甘茂是楚國人,昭襄王用範睢,魏國人,孝文王短命,不說了,莊襄王用衛國人呂不韋。

衛國雖然小,很早就被滅了,但是出了兩個頂尖人才,商鞅和呂不韋。贏政重用楚國人李斯。你看看,七代國君用的都是當時頂級的人才,太了不起了,代代明君,代代用才,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形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

ps:我是抄了。

2樓:

fguuhjgghgg

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第一個王名

3樓:九韻樂器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稱王的順序是:楚、齊魏(兩國徐州相王)、秦、韓燕(於同年稱王)、趙(前306年)。第一個王為楚武王。

1、楚國: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2、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

3、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

4、公元前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

擴充套件資料

五國相王

戰國時期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君主相互稱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繼魏、齊之後自稱王。同年,魏惠王為拉攏韓國而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宣惠王。

魏惠王、韓宣惠王帶了太子入朝於趙,和趙交好關係。齊國對趙不滿,派田朌率軍攻趙,獲勝。見到齊國勢力強盛,魏惠王屈節請求和齊威王和會。

前324年魏惠王、韓宣惠王和齊威王會於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會於甄。

為對付秦的連橫策略,出任魏將的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

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君主開始稱王。大國對「五國相王」取敵視態度,齊國曾以中山國小為藉口,欲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君廢除王號,但沒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後,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但西邊的秦國卻並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視魏為"腹心疾",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國人公孫衍為大良造。魏國為了與秦結好,把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獻給秦,秦把它改名為寧秦。

次年,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將軍龍賈被俘,消滅魏軍8萬。秦惠文王九年,秦軍渡過黃河,攻佔了魏國的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西)等地。

秦惠王十年以張儀為相,是年張儀同公子華攻佔魏蒲陽。

接著張儀又勸說秦惠王將蒲陽與焦、曲沃歸還給魏國,並讓秦公子繇為"質"到魏國,以與魏修好。張儀與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長線釣大魚。不久張儀就往魏國勸說魏惠王對秦"不可以無禮"。

於是"魏因入上郡、少樑,謝秦惠王"。

魏上郡轄15 縣,地在今陝北洛川、延安一帶。少樑即今陝西韓城縣,為河西重鎮。秦國奪得魏河西、上郡700 裡地,並攻佔河東魏國一些地區,這就使秦、魏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也大部喪失。

秦國對魏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聲威大增,於是秦惠王在魏、齊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稱王。

在齊、秦夾縫中的魏國,以自身的力量顯然不能抗擊秦國的進攻。

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必須爭取韓國。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尊韓君威侯為王,韓威侯於是更名為韓宣王。

十月"鄭(韓)宣王朝樑",韓王前往魏朝見惠王。

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著太子嗣,韓宣王也帶著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目的是結三晉之好。

趙國原本與齊國相好,但是在趙肅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齊伐燕國,三晉聯合救燕,趙將韓舉與齊軍戰於桑丘,趙將戰死,故魏、韓往朝武靈王,以破壞齊、趙的聯合關係。

戰國七雄地圖戰國七雄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 魏國 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 秦國 楚國 齊國 燕國 趙國 魏...

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王名,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第一個王名

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稱王的順序是 楚 齊魏 兩國徐州相王 秦 韓燕 於同年稱王 趙 前306年 第一個王為楚武王。1 楚國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 後諡武 2 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稱王,但在桂陵之...

戰國七雄對應現在的位置都在哪戰國七雄各自分佈在現在的哪些位置

一 戰國七雄位置 1.齊國 今山東大部 河北東南部 江蘇北部 河南一小部分。國都 臨淄 今山東淄博東北 2.楚國 今湖北 湖南大部 安徽 江西 江蘇 浙江 河南南部 貴州一小部分。國都 郢 今湖北江陵,後遷至壽春,在今安徽壽縣 3.燕國 今河北北部 遼寧西部 內蒙古一小部分。國都 薊 今北京 4.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