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什麼啊

2022-02-05 06:14:58 字數 3750 閱讀 8507

1樓: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

詳說的話有幾千字,只好簡說了

當時周瑜與諸葛亮都想用火攻,但兩人深知沒有東風是不行的,而曹軍有兩名會水戰的東吳降將(名字忘了),因此周瑜放棄了火攻。而諸葛亮從當地漁翁得知將會有東風,只差作戰時間與風起時間是否吻合。便叫黃蓋詐降。

赤壁之戰全過程是這樣的:

一、周瑜對干將施反間計使曹操誤殺兩名會水戰的東吳降將使曹操沒有水戰的武將。其中也有精采的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二、龐統對曹操施連環計使曹操的船連在一起

三、諸葛亮使黃蓋詐降誘曹軍出營

四、諸葛亮巧借東風金蟬脫殼

五、幾萬吳軍大破幾百萬曹軍

2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役的結局,改變了當時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赤壁之戰全過程是這樣的:

一、周瑜對干將施反間計使曹操誤殺兩名會水戰的東吳降將使曹操沒有水戰的武將。其中也有精采的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二、龐統對曹操施連環計使曹操的船連在一起

三、諸葛亮使黃蓋詐降誘曹軍出營

四、諸葛亮巧借東風金蟬脫殼

五、幾萬吳軍大破幾百萬曹軍

3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役的結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4樓:杜詩婉

黃蓋詐降+火攻=以少勝多

5樓:櫻花草的味道

以少勝多的戰例!!!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什麼啊?是什麼的戰役之一?

6樓:

以少勝多 還有就是以少勝老 周瑜和諸葛亮 都沒有曹操的年齡大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什麼什麼的一個著名戰例

7樓:因緣法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有名的典型戰例? 5

8樓:匿名使用者

合肥之戰

以下是選自《三國志 張遼傳》中有關合肥之戰的情況:

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曹操派遣三將守衛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註釋:教:

諸侯王公的文書,這裡可以理解為錦囊)與護軍薛悌(給護軍薛悌一個密封的文書),署函邊曰「賊至乃發」(在邊緣寫著:敵人到了才開啟)。俄而(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看曹操的錦囊),教曰: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兵力懸殊,出戰的話怎麼能贏呢?)。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等到救兵趕到),彼(孫權軍)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這是叫我們在他們還來不及合流之前襲擊他們),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

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英雄所見略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八百壯士),椎牛饗將士(大吃大喝一番),明日大戰。

平旦(清晨),張遼被甲持朝(全副武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孫權麾下(身先士卒,直闖本陣)。孫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孫權被這彷彿神兵天降的突襲嚇得夠嗆,大家連忙保護孫權撤退到一個土山之上,用長戟守衛)。遼叱權下戰(張遼:

豎子孫仲謀,下來應戰!),權不敢動(孫權暗忖:如此猛將,如何可奈何!

),望見遼所將眾少(突然發現張遼的人數不多),乃聚圍遼數重(包圍戰法)。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雖有重重包圍,奈何張遼當世之猛將,硬是殺出一條血路),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

」(然而還是有一部分人馬被圍困。。。)遼復還突圍(好一個張遼,回馬又殺了進去),拔出餘眾(全員脫出!)。

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孫權雖然人多勢眾,卻無人能阻擋張遼之鋒芒)。自旦戰至日中(從白天大戰到中午),吳人奪(奪:喪失)氣(吳軍喪氣),還修守備(張遼領軍回城修築守備工事),眾心乃安,諸將鹹服(全軍上下心悅誠服!

)。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孫權攻不下合肥,撤退了)。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張遼不愧亂世之青龍,竟然還敢引兵追擊,甚至幾度差點擒獲孫權)。

太祖大壯遼(曹操這才意識到,張遼不是普通的猛將啊!),拜徵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對當日的戰鬥依然感慨不已)。

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9樓:怎麼又笑了

官渡之戰,夷陵、猇亭之戰

10樓:love秋風之舞

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

11樓:廣袤的

這個問題有人回答過了,你搜下!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 )的典型戰例。

12樓:寶貝周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曹操擊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方,東部還有一個東吳國,實力比較強大。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向一舉擊敗東吳國。在赤壁,與周瑜的三萬駿馬隔江相望。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然都站不穩,一交鋒,曹兵就大敗。

曹操又下令用鐵鏈將戰船連線起來。黃蓋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計。第二天,黃蓋家莊不服從軍令,與周瑜頂撞起來,周瑜大怒,將黃蓋痛打了一頓。。

黃蓋一氣之下寫了一封投降書給曹操,黃蓋選取了十艘戰船,船上裝滿乾柴,並再上面澆上油,用布遮好。一切準備停當的黃蓋帶領戰船乘風向長江北岸駛去。滿載引火物的戰船剛駛到江心,,黃蓋下領張帆。

帆一升起,戰船立刻飛一般向前疾駛。當船離曹軍還有二里時,黃蓋下令點燃戰船,而船上的官兵都跳上小船,戰船像一條條火龍向曹軍的艦隊衝去。曹軍的水軍一下就滅了一半。

東吳的將領善於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

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

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後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幹事要動腦,不能用蠻力。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3樓:漫閱科技

赤壁之戰

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赤壁之戰以後,全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曹操經過這次挫敗,退回到北方,勢力侷限在北部中國,再也沒有力量南下擴張勢力。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同年廢掉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孫權經過這次戰爭,鞏固了在江東的統治,接著又以建業(今南京市)為中心,向南擴張地盤,發展成為後來的吳國。聯軍的另一方劉備,戰後乘機南下,攻佔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不久,又向孫權借得南郡,從此才有了一塊根據地。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從劉璋手裡奪得益州,逐漸發展成為蜀國為後來的蜀國。赤壁之戰對於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誰指揮的

周瑜。赤壁之戰,東吳是主體,劉備不過是盟軍罷了。實際上,周瑜是三軍統帥,諸葛亮連參謀長這樣一個角色也不是。但經 家鋪陳演義之後,主次位置竟顛倒調換過來。諸葛亮成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遠矚,英明正確的統帥,借箭借風,料事如神,這當然是後人的發揮創造了。其實在 三國演義 裡描寫的正面戰場上,並無蜀軍一兵...

歷史是怎樣記載赤壁之戰的,歷史上一般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建安十二年 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紹殘餘。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南征,統一天下。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劉備敗走長阪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倖...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戰爭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1 淞滬會戰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 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