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為什麼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

2022-03-29 06:15:03 字數 5188 閱讀 1471

1樓:夢尋遠方一地浮殤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這是對社會建設規律認識的昇華。對此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從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看,我們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看,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第二,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推進,一些人員需要下崗轉崗、以多種形式創業就業,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隨著農村生產力不斷髮展,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城鄉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隨著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正在進一步加速,相應社會養老服務明顯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瞭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關鍵。

第三,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領域工作密切相關。

我們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同時只有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才能為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提供不竭動力。沒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沒有相應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難以實現。因此,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3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

全民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繼續擴大,扶貧物件大幅減少。

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2樓:渴望正義

這是維護社會穩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為什麼社會建設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

3樓: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之首是以民為本,解決好民生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全面揭示了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第一要務,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需求;就要牢牢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個基本要求,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各方面權益,協調好當代人與子孫後代的利益;就要牢牢把握統籌兼顧這個根本方法,使社會不同群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簡而言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民生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古以來,民生問題與社會安定和諧緊密相連。

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就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因此,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改善民生這一關鍵環節著手,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大好局面,使全社會呈現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清新氣象。

全面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我們所要建設的小康是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經濟發展的成果要體現在改善民生上,要讓全省人民特別是農村、欠發達地區群眾和低收入群眾都能充分享受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好處。只有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去。

全面改善民生,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憂民之憂,民憂其憂。我們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奉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改善民生,既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著眼點,也是奉行黨的執政理念的著力點。能否解決好民生問題,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關係到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關係到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我們只有把全面改善民生的要求,具體深入地落實到各級黨委和**的工作中去,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真正築牢我們的執政基礎,鞏固我們的執政地位。

全面改善民生,意義重大深遠。我們必須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切實把全面改善民生貫穿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各方面,貫穿於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全過程。

4樓:2學習者

提高人民全體素質,知識,精神面貌等!

作為一個擁有2023年文化歷史大國聳立在世界頂端沒有一點符合大國的形象怎麼像是大國。

5樓:匿名使用者

m民生不保,就會出現,陳勝,吳廣。

為什麼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6樓:昊懸天下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是因為: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和體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黨的根本宗旨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領域工作密切相關。一方面,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另一方面,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只有實現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完善相應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安排,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節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我國為什麼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7樓:匿名使用者

是『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

隨著社會發展,貧富差距會逐漸拉大,窮的越窮,富得越富。

如果不加快推進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非常容易被激化而出現各種社會、治安問題,

例如暴力事件等報復社會的治安問題,基本上都是一些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對社會現狀不滿、迫於生活的壓力導致心理的逐漸扭曲,從而引發的過激的報復行為

這是我自己的觀點,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8樓:匿名使用者

民生關鍵是工作崗位問題,糧倉足然後知禮儀。名以食為天,食需要工作保障,工作需要崗位就業機會。我國人口基數大,工業化城市化晚,就業形勢嚴峻。

如何理解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的重點的意義

怎樣認識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基於現階段人民生活由溫飽發展到總體小康的實際,十七大報告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六大民生領域,單列一章進行精闢論述,提出必須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報告首次系統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是中國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六大民生領域存在的問題,看起來屬於經濟、社會層面的問題,實質上與一個國家和**在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民生問題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各種正當權益應當受到保護,人的生命價值、健康價值、尊嚴價值等應當越來越受到尊重。

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最終目的就在於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生活底線,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基礎性權利,從而為每位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基本的發展平臺,以增強全體人民的發展活力。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從惠及全民的角度審視,我們確實有許多不容忽視的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醫療是民生之急,穩定是民生之盾,這六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

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個不斷髮展的動態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必須充分認清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堅持循序漸進,逐步解決好民生問題。

怎樣認識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 最直接 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宗旨和奮鬥目標的...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麼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以道德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應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堅持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就是使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質 價...

法治中國建設為什麼要和中國夢聯絡起來

法治是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中國夢都說是夢了。那一定美好,不能是噩夢,所以。明白?不調侃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法治中國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保障和動力,更是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內在要求。試論推進法制中國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的關係 論述實現中國夢為什麼要加強法制建設 主要方法 1 立足本國國情,建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