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板塊運動學說,簡述板塊運動學說,及其相互作用型別

2022-06-05 12:06:39 字數 4728 閱讀 9142

1樓:匿名使用者

板塊運動學說是在對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現象認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大陸漂移的發現,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傳奇——20世紀初時,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現:

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邊緣形態十分相似,如果將它們互相移近,則兩者的邊緣幾乎可以完全嵌合。於是,他進一步根據古生物化石、岩石和地質構造的相似性,大膽提出大西洋兩岸曾屬於一個統一的聯合古陸。直到2億年前,這一盤古大陸才開始破裂、漂移,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陸洋分佈格局。

大陸漂移假說曾經轟動一時,但由於當時魏格納認為「矽鋁質的大陸漂移在矽鎂質的洋殼之上」,這一漂移機制與地球物理資料不符,並且也因古生物學的證據不足,遭到了強烈的反對與抨擊,被嘲笑為「魏格納狂想曲」,至20世紀30年代後幾乎消聲匿跡。50年代後期以來的各種證據證明,大陸漂移假說是正確的。

20世紀60年代初,藉助豐富的海底調查資料和古地磁學證據,赫斯和迪茨幾乎同時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觀點——大洋底部在洋中脊處裂開,地幔岩漿從這裡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岩石圈,並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兩側對稱地推擠,導致大洋海底不斷擴張;另一方面,擴張的大洋岩石圈在到達大陸邊緣的海溝處後,將沿著消減帶向大陸岩石圈之下俯衝,重新消亡於地幔中。一升一降,構成一個完整的迴圈。這就是被稱作地質史詩的海底擴張。

有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支援,板塊運動學說就誕生了。該理論認為,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一塊完整的剛性外殼,而是由十幾個不同的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組成的,它們受地幔對流的驅動,漂浮在高溫、塑性的軟流圈上,進行著緩慢而不停息的水平移動。這一過程啟用了**與火山,控制著礦產形成,決定了陸洋分佈,影響到生命程序。

因此,板塊運動是地球最重要的運動。根據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證據,全球岩石圈可以劃分為17個板塊,其中,規模較大的7個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南極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以及南美板塊和北美板塊。

簡述板塊運動學說,及其相互作用型別

2樓:昊懸天下

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板塊構造學說結構分析

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釐米的速度擴充套件,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

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衝鑽入地幔之中,在俯衝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衝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

太平洋周圍分佈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

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

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板塊構造學說將地球表面劃分為若干剛性的岩石圈板塊,板塊之間為俯衝、碰撞帶,中洋脊,以及轉換斷層等活動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運動主要由板塊之間的斷層活動來完成,而板塊邊界之間的寬闊的塊體變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可以認為板塊是剛性的。

板塊運動認為剛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陸與大洋的地殼)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較小的軟流圈上移動。它是從大陸漂移說發展起來,而卻不同於大陸漂移說。

4樓:郭德勝

【板塊學說,大陸漂移是地地道道的驚天**】

水域沉積形成陸地,徹底否定了大陸漂移,

新陸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積變成新陸地有關,

陸地形成水域,也與水有關,

水覆蓋了大面積陸地,陸地變成了水域,

這是水域和陸地的轉化,和大陸漂移沒有任何關係,

地貌的水陸的變化和重新分佈,和水有關,

歸根結底,是水的作用改變著地球水陸的分佈結構,

新陸地出現,是水退卻了,陸地不見了,是水覆蓋了,

不是陸地在漂移。

假使,大陸在漂移,板塊在運動,針對喜馬拉雅山來講,在板塊運動巨大作用力下,

喜馬拉雅山也要出現大尺度移動,但,所有地學教材、資料、資料卻沒有一點點資訊,

喜馬拉雅山**漂移來的?像哪個方向漂移?漂移了多遠?漂移的過程中,有沒有塌方現象?

但,更多的事實表明,喜馬拉雅山幾萬年紋絲未動,大陸還漂移麼?板塊還運動麼?

再看,關於湖泊與盆地的先後順序,兩個學科給出兩種答案。

地理學:先有湖泊,後有盆地。客觀事實與實驗得出,

地質學:先有盆地,後有湖泊,這是根據板塊學說得出的結論。

書本教材的答案,必須是完全統一的,兩種教材卻出現了互為相反的答案,

為了圓謊「板塊學說」,構造地質學編造了各種盆地形成的種類,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種,

那就是,湖泊、水域出現沉積,只要存在沉積速率,湖泊、水域的底部就會隨時間抬升,最終形成沼澤地,陸地,再轉化成盆地。這句話是重點******

出現了這樣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礎認知出現錯誤,必將涉及而後的各種理論的正確與否。那麼,出現這個盲區是極其嚴重的。

接著看,

地殼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負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積結構,沉積層是幾十萬年形成的過程,地殼抬升、沉降無法完成沉積過程。

另有,在盆地內出現大量魚化石,烏龜及烏龜蛋化石,

那麼,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屬於水域,不然,不會出現大量魚類化石,

從上面幾個方面得出結論,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殼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構造地質學的認知的完全錯誤的,也與地理學的觀點相違背。

再加上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中外所有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出現巨大「空白」,這就是湖泊和盆地存在怎樣的聯絡和轉化關係?一個學科出現有史以來的知識「空白」,這是相當危險和嚴重的。

構造地質學的錯誤,引發大陸漂移不成立,板塊學說不成立。

5樓:匿名使用者

美國學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使海嶺地區形成新岩石,並推動整個海底向兩側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衝沉入大陸地殼下方。

板塊構造學說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

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6樓:砂粒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板塊指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衝、消失。

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

7樓:天馬的傳說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2023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

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8樓:地殼運動規律

板塊構造假說不是建立在魏格納大陸漂移說基礎之上的。

板塊構造假說建立了自己的板塊漂移假說。

板塊漂移假說的建立,是對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反對和否定,是對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喧戰和革命。

9樓:

不知道!啊啊啊啊啊啊!!!!

有關板塊運動學說的兩道題

10樓:熱狗已存在

c.地中海

a.大西洋

11樓:妍

根據板塊運動學說,可推測幾千萬年後,可能消失的海洋是(c)a.紅海 b.大西洋 c.

地中海 d.印度洋根據板塊運動學說,可推測幾千萬年後,面積將擴大的海區是(a)a.大西洋 b.

地中海 c.太平洋 d.臺灣海峽

下列地理現象與板塊運動無關的是

答案是c,解析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向運動的結果 b,印度洋板塊和非洲大陸背向運動的結果 d,理由同b,c,是水土流失的結果 謝謝,請核對並加分。c黃河水 一碗水 半碗泥,意思是黃河水的含沙量高。是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那裡水土流失及其嚴重。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海嶺 ...

根據板塊運動的觀點,喜馬拉雅山是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這

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各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 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由喜馬拉雅山所處的位置及板塊運動的方向判定,喜馬拉雅山是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根據題意 故選 c 4 根據板塊運動的觀點,喜馬拉雅山是由哪兩大板...

東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是板塊內部運動還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謝謝

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 東非大裂谷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