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抗洪文言文,蘇軾抗洪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50字左右)?

2025-04-28 05:45:07 字數 2310 閱讀 4852

蘇軾在徐州如何抗洪的

1樓:d要早睡

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黃河決口(那個時候黃河在淮河入海,徐州城內至今有黃河故道),洪水肆虐到徐州城外,面臨即將被沖毀的城牆,蘇軾帶領軍民修築城東南的長堤,以阻止洪水入城,頭起戲馬臺,尾連著城牆,從而避免了全城被淹沒的險境,這就是蘇堤,後來到了明朝黃河再次氾濫,現存之蘇堤從黃茅崗至西關吳柵欄門舊址一段,如今堤一不存,但蘇堤路還在。

乾隆御駕徐州時曾有《蘇堤》詩一首:「通守彭城聞昔年,長堤亦得號髯仙。漲波未到麥芒綠,絕勝西湖花柳妍。」對蘇軾和雲龍湖風光都大為讚賞。

徐州曾有五大名樓:彭祖樓、霸王樓、燕子樓、奎樓、黃樓。黃樓位於今黃河故道南岸,即慶雲橋東故黃河公園內。

黃樓的建設也是緣由蘇軾抗洪,洪水退後,在城的東門築大樓,堊以黃土,曰:「土實勝水。」話雖如此,但實際上就是為了紀念抗洪勝利而建,這從其後蘇軾在落成典禮中的講話就可以知道。

蘇軾抗洪

2樓:漢匠文化

蘇軾)從密州到徐州赴任,這年,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泊上氾濫,就要溢位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狹窄,阻滯了洩洪,水彙集在城下,不停**不能及時流洩。城就要被沖垮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

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衝了城。

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穿著粗布鞋拄著木棍親自到武衛營,將卒長撥出說:「河水將要衝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

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們這些小人效命於您的時候了。」 於是拿著梃率領眾人穿短衣赤著腳拿著箕畚鐵鍬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臺,一直到城門口。

長堤造成,水漲到長堤下,沒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勢更大了,城還有六尺沒有沉。蘇軾住在城上,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

最終保全了城,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報告,又請求增調明年的伕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他的意見。事後發詔書表彰他,徐州人至今還懷念他。

所謂「木岸」,就是用樹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連,放置在河床兩側,用木樁釘牢固,使河道寬窄一致,增加流速,沖刷河床,減少淤積。

內翰(翰林)蘇文忠公(諡號),名軾,字子瞻,蘇老先生(蘇詢,蘇軾的老爸)之長子。

蘇軾抗洪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50字左右)?

3樓:柯宇峰神

熙寧十年(1077年),蘇東坡被從密州調到了徐州當太守。徐州比起密州來好玩多了,一來徐州這地方富裕,二來這地方歷史上就很有名,什麼劉備三讓徐州,讓歷史上所有人都知道了這裡。蘇學士本來就很喜歡玩,來到徐州豈不要去爬爬山,喝喝茶,吹吹風,多玩些日子在上班?

反正也沒人打太守的考勤。

但就在東坡太守剛上任的時候,他登高望遠,御風而呼,發現有些不對勁了——這從天上來的黃河之水,怎麼不往大海那方向奔流,而往南邊奔騰而來呢?

很快就傳來了可怕的訊息——「黃河)大決於澶州曹村,澶州北流斷絕,河道南徙。」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的曹村大決口!

澶州本來就不是平靜之地。西元1004年,北方的契丹曾攻打到這裡,幸虧當時的皇帝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宋軍才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雙方在此簽訂了名為「澶淵之盟」的條約。現在,這裡又出現了黃河大決口,但神宗皇帝現在正忙著變法,看來是不會來這裡抗洪救災了,一切事情只能自己解決。

作為一州之主,蘇東坡還是有些手段的。

首先是穩住民心。古人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穩定民心比防川治水更重要,千萬不能洪水還沒來,路人的口水就先把徐州給淹了。可就在此時,差役來報告說,城裡面的有錢人大量聚集在城門處,他們想要出城逃難了!

這可是個好機會!

蘇東坡火急火燎地往城門趕,他清楚地知道,一定要留住這些富人,不能讓他們跑了,他們不跑,民心就可以穩住了。

幾乎是連哄帶騙,就差把他們關起來,才及時化解了這場富人導演的群體事件。

把民心穩住了還遠遠不夠,至少還要有大量精壯的勞動力來駐堤抗洪,但問題是,去**弄那麼多人呢?立刻招募?肯定是來不及了。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太守尊貴的身份,撇下自己的老臉和文學家的風度以及詩人的氣質去求駐守徐州的軍隊來幫忙抗洪。

蘇東坡就這麼做了,事後證明,這件事應該算是蘇東坡在徐州任上犯的乙個巨大的錯誤,足以讓他身敗名裂的重大原則性錯誤!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難道是他被守軍殘忍地拒絕了從而極大地損害了他千年大文豪的威名?

不,他沒被拒絕,他不僅沒被拒絕,反而是他的誠懇和堅定感染了駐軍長官,那長官二話不說就同意了蘇東坡的請求。

問題就出在了這裡——蘇東坡僅僅憑藉自己唇舌之力居然就調動了駐守徐州的軍隊,這影響力,這感染力也實在是太大了吧。你調得動徐州的軍隊,那自然也能夠去調動其他地方的軍隊,你蘇軾作為乙個文官,居然調動了軍隊,換做庸庸碌碌的。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w i 即何,宋代人,春渚紀聞 作者。嘗於歐陽文忠公 歐陽文忠公 即歐陽修。諸孫望 諸孫望 孫輩家族。諸孫,指孫輩。望,門族 望族。之處,得東坡先生數詩稿,其和歐叔弼詩云 淵明為小邑 繼圈去 為 字,改作 求 字,又連塗 小邑 二字,作 縣令 字,凡三改 凡三改 據本文所述,應是 兩改 乃成今句。至...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 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 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 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 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

求文言文翻譯,兩句文言文,求文言文翻譯

本段文字出自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的 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 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臺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