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歐公論琴

2025-05-13 16:50:18 字數 1293 閱讀 2698

1樓:溫嶼

歐公論琴 歐陽《論琴》帖:為夷陵令得一琴於河南劉磯,常琴也。後作舍人又得一琴,乃張粵琴也。

後作學士又得一琴,蓋雷琴也。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在夷陵,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琴雖不佳,意則自適。

及作舍人學士,日奔走於塵土間,聲利擾擾,無復清思;琴雖佳,意則昏雜,何由有樂趣。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弦可也。

譯:歐陽修寫了一篇《論琴》帖:做夷陵縣令的時候從河南劉磯那兒得到一張琴,是張平常的琴。

後來作舍人時,又得到一張琴,是張粵琴。後來作學士時又得到一張琴,是雷琴。官做得越大,琴越高階,但是心情越不高興。

在夷陵時,青山綠水,每天就在眼前,沒有塵俗的事累人,琴雖不好,心意則暢快。灶慶等到作了舍人學士,每天奔走於塵世俗務之間,被名聲利益侵擾,再也沒有清雅的思緒,琴雖好,心情則昏亂蕪雜,**會有樂趣可言。這才知道在人不在琴,如果心情愉快,沒有弦也可以啊。

評:叢孫於無聲中聽琴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張琴,唯有在遠離俗世,拋棄塵慮時才會聽到它清雅的樂音,琴的高階與否只是次要的,而心緒情懷才是最主要的。

應該是說歐陽修愛琴吧,也沒什麼道理。

歐陽修,這位「自少不喜鄭衛,獨愛琴聲,尤愛《小流水》曲」的政治家,以梅詩和古琴為至愛。家中珍藏舊琴一張,他稱之為「寶玩」,明明是自己的詞作,他卻命名為《醉翁琴趣外篇》。與他同樣命名自己詞作的,還有晁補之、黃庭堅。

對於琴樂,歐陽修提出,「和」是琴音的審美特徵,琴音能「動人心深」,「道其堙鬱,寫其憂思」,甚至「平其心以養其疾」。在《論琴帖》中,他提出「在人不在器」的主張,強調彈琴的自適:「吾愛陶靖節,有琴常自隨。

無弦人莫聽,此樂有誰知……」這一點,與主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陶淵明可謂是知己。在詩歌《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中,歐陽修這樣描述自己聽琴的感受:「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

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雲陰。

翻譯: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

2樓:真煙莫茶

歐陽公曰:「琴者,禁虛穗也。 雖至淡而益有味,七絃之上,可以寄無限思,非鄭衛之聲所可比也。

七絃為益,四弦之益也。彎譽老 蓋以黃鐘之宮均七絃,以徵君、商君、角君、羽君、宮君埋公升、少徵君、少羽君,而徵、角、羽、宮、商、少徵、少羽,皆非初黃鐘之聲也。 故增其弦而益之,以昌其聲,使五聲備,其用一也。 」

文言文《曹彬為人》的譯文,曹彬為人文言文翻譯歐陽修?

文言文 曹彬為人 的譯文 曹彬,字國華,週歲時,父母把許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麼東西。他左手拿刀槍之類的玩具,右手拿俎 豆之類的食器,一會兒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們都認為他與眾不同。等到長大,氣質淳厚。周太祖貴妃張氏,是曹彬的從母 堂房伯母或嬸嬸 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遵守禮節更加...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w i 即何,宋代人,春渚紀聞 作者。嘗於歐陽文忠公 歐陽文忠公 即歐陽修。諸孫望 諸孫望 孫輩家族。諸孫,指孫輩。望,門族 望族。之處,得東坡先生數詩稿,其和歐叔弼詩云 淵明為小邑 繼圈去 為 字,改作 求 字,又連塗 小邑 二字,作 縣令 字,凡三改 凡三改 據本文所述,應是 兩改 乃成今句。至...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 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 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 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 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